马家塬遗址青铜茧形壶赏析
2019-01-03 13:17:35 来源:内蒙古日报 已浏览次

2006年,马家塬遗址3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带有铭文的青铜茧形壶(如图)。该文物在国内仅出土了这一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张家川县博物馆。此壶口径9.3厘米、最大腹径28.4厘米、最大底径15.4厘米,通高25.6厘米,敞口、束颈,绳纹形圈足,腹呈横向长椭圆状。颈部以29枚精美的贝纹环状装饰,颈肩部饰有铺首。通体饰瓦棱纹,瓦棱纹间隔处饰蟠螭纹,造型浑厚朴实。尤为珍贵的是,该物底部铸有阳刻铭文,经相关专家释读,为一“鞅”字,这也是马家塬遗址目前出土的唯一带有文字信息的器物。
茧形壶,最早作为情报工具用于战争,《孟子·备穴》对茧形壶的制造和使用做了详细的说明:“穿井城内,五步一井,傅城足。高地,丈五尺,下地,得泉三尺而止。令陶者为罂,容四十斗以上,固顺之以薄革,置井中,使聪耳者伏罂而听之,审之穴之所在,凿穴迎之”。即将听瓮埋于地下,在瓮口蒙上一层厚厚的皮革,派听觉灵敏的人伏在瓮口静听传自地下的声音,确切弄清楚地方的方位,以便采取应对措施,这叫“罂听”,而《孟子》中对“罂”的记载,可以说是茧形壶用于战争的最早记录。战国后期,诸侯之间相互称雄争霸,游牧民族也经常借机入侵,秦人最先创造性地接受了茧形壶,并大量用于争霸和统一天下的战争,茧形壶的使用也开始流向全国各地。在不断的战争实践中,茧形壶在器型上得到改进和完善,使其不仅仅作为窃听工具用于战争,而且还可作为生活容器,在长距离的行军和游牧中,将士们将茧形壶悬挂于马背,内盛酒水,携带方便,不易溢出,以解决旅途饥渴。遇有敌情,将其深埋于地下,将耳朵贴于壶口的地方,用于探听远方骑兵的马蹄声,以此来推测敌军的动向。考古成果证明,马家塬战国墓地属于战国晚期、秦人统治下的某一支西戎贵族首领的墓地,而茧形壶出现于马家塬墓地,充分证明了秦和西戎的密切关系。
这件青铜茧形壶,材质独特,器型精美,是出土先秦同类器物中最珍贵的一件,真实地反映了先秦时期关陇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也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精湛技艺,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金铸造史、秦戎关系史等均有重要的价值。
责任编辑:思思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