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岁时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晋末宋初的某年,重阳节,陶渊明没有酒了。他揭开坛盖,是空的,逸出的残香让他难以消受。他叹口气,摇摇头,踱出门外。菊…[全文]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白頔)五一三天假期去哪儿玩?您是否还在为此而犹豫不决呢?如果您对老北京的胡同文化感兴趣,并且还对中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话,参加即将于五一期间举行的“五一非遗乐——93号院博物馆非遗体验季”活动,就是您欢度五…[全文]
本周四,有着“北方春茶第一展”之称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以下简称“北京茶博会”)将在全国农业展览馆1、11号馆拉开序幕,本届茶博会将从4月23日持续到26日(本周日)。 “本届茶博会不管是面积,还是展商规模都超过以前五届,近…[全文]
清末会餐图 豆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极富代表性的副食品。考古学的研究表明,它在中国已有二千年的历史了。中国文化中许多谚语、民谣、歇后语都与豆腐有关。作为中国人的日常食物,豆腐甚至成为哲学思考的对象:相传,宋代大儒朱熹不吃豆腐,他曾做过实…[全文]
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葫芦外形呈“S”形,状如八卦图中阴阳之分界线,道教文化认为其可以收尽天地间之邪气。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储籽众多,使人联…[全文]
王兆庚,居雅轩葫芦烙画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烙画项目传承人,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 居雅轩葫芦烙画,出现在清末民初,相传,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王老先生看到大雨过后,经泥水、煤水浸泡过的葫芦哨上的污迹浓淡不一,有水墨画的意趣,这启发了他…[全文]
葫芦烙画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出现在西汉时期,盛于东汉。有史料记载,汉光武帝曾将烫画列为贡品。东汉以后,几经兴衰,曾一度失传,直到清代光绪三年,才被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遂得以流传。 据志书记载,清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全文]
“葫芦”谐音“福禄”,是中国人最美好的祈愿。葫芦是中国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是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征。葫芦烙画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起源于汉代,后失传,清朝遂又兴起。葫芦烙画又称“火绘葫芦”,是以烙痕代替笔墨,在葫芦表面上作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全文]
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伏羲考》中论证指出,说伏羲、盘古均为葫芦的拟人化。伏羲氏本名最大可能是“匏析氏”,就是“匏析成瓢”的意思。在陶器发明之前,寻找合适的专用取水用具是汉族先民们急于解决的大问题。汉族先民可能会尝试着用各种瓜皮取水,在一代又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