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君子必佩剑

  我们在电视上可以看到20世纪的欧洲人平时会拄着一根手杖,但其实身体并无残疾,只是将手杖当作绅士的装饰品,象征着他们上等人的地位。后来欧风东渐,摩登的中国人也跟着学起来,我们在一些影视剧和老照片里可以看到当年的孙中山也是手杖不离身。究其实,这都是一种风习和文化而已,要知道现在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不透露着所在社会的文化风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冯谖倚柱弹其剑(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古代的中国人也不例外,在穿衣打扮方面自有其特殊的习俗。特别明显的一项就是佩剑。佩剑和佩玉作为君子的象征风靡古代的中国世界,这里主要讲佩剑的习俗。

 

  《礼记·玉藻》记载“必佩剑”,就是必须佩带宝剑的意思。又,《礼记·少仪》载“观君子之衣服、服剑、乘马,弗贾”,意思就是说“观赏君子的服装、佩剑和车马,不要谈论它们的价格”。作为古代中国人日常生活规范的儒家经典,《礼记》非常细致地规定了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礼仪,对于佩剑的描写恰好证明了那个时候人们普遍佩剑。又《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良夫乘衷甸两牡,紫衣狐裘。至,袒裘,不释剑而食。大子使牵以退,数之以三罪而杀之。”意思就是良夫这个人拜见太子时,袒露衣服,而且没有解掉佩剑就吃饭,因而违背了礼仪,最后因此而丧命。可见,一般人平常也都是佩剑的。

 

  佩剑的习俗一直下来。我们熟知的孟尝君曾有一位养客,名叫冯谖,史载其发牢骚时总是“倚柱弹其剑”,后来帮助孟尝君进行种种外交活动。可见,一般人十分珍视其佩剑,即使十分穷困也要随身携带一把。另外,我们熟知的汉初三杰之一——萧何,曾经被恩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意思就是“上殿觐见皇帝时可以佩剑穿鞋,而且不用小跑”,这项特殊的礼遇后来发展成权臣的专享待遇,一直到帝国晚期,皇帝都主动或被动地赐予某些大臣这种极高的荣誉。

 

  到了魏晋时期,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配件的习俗,但是宝剑已经变成了木剑,如《晋书·舆服志》记载“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惟朝带剑,晋世始代以木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变化,可能一方面由于尚武风气的衰退,一方面也是因为宝剑笨重吧。

 

  六朝时期延续木剑的习俗,后来慢慢也木剑也丢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