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声音:从“噼里啪啦”到“嘻嘻哈哈”
2015-02-13 14:27:20 作者:白頔 来源:中国文物网 已浏览次
放鞭炮在中国春节民俗活动中,确实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这就好像是在春节这个大合唱团里面,如果缺少了放鞭炮这个最为重要的声部,那么即使其他声部水平再高、唱得再好,最终演唱出来的歌曲也会显得单调而缺少层次感。所以,鞭炮一时半会儿不会消亡,这是必然的规律。可是,在过年期间我们能够听到,或者说想要听到的声音,难道就只有“噼里啪啦”吗?
一则倡议引发网友广泛讨论
2015羊年春节来临之前,一则“少放鞭炮让环卫工回家”的倡议在网络上引起广泛讨论。这一倡议缘起自一张被网友大量转载的照片,其内容是两位环卫工人手里拿着一张心愿卡,上面写着“年青人,少放点鞭炮!让我老伴早回家过年!谢谢体谅!”。虽然有网友认为将“少放鞭炮”与“让环卫工回家”联系起来有“道德绑架”之嫌,但 “少放鞭炮”的倡议,还是得到了大多数网友的点赞与支持。
在欢度新春佳节的同时,以少放鞭炮来减少污染,营造一个更为舒适健康的节庆环境固然值得提倡,但也有人提出,如今春节的“年味儿”本来就已经越来越淡了,如果连鞭炮都不让放,过年的乐趣岂不是又会大大减少。尤其是这两年,每到这个时候,放鞭炮这一传统的民俗活动,就会一下子成为的人们议论的一大热点话题,而这次之所以能够引起网友们如此大范围的讨论,其实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放鞭炮在春节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放还是不放?这是个问题
就拿这两年的北京城来说,一到春节期间,一晚上的“噼里啪啦”过后,第二天一早醒来最为常见的景象就是,在雾气弥漫的街道中,环卫工人们正在低头清扫着那一推推好像永远也扫不完的鞭炮屑。而且,每逢春节,伴随着一阵阵爆竹声响背后的,也总是会有类似于眼睛被炸伤,房子被烧毁等等令人唏嘘不已的事件。如果像这样让原本应该欢乐祥和的节日,却因此而多了几分不快的话,那肯定还是少放鞭炮为妙。
可是,转念又一想却也能体会到,放鞭炮在中国春节民俗活动中,确实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这就好像是在春节这个大合唱团里面,如果缺少了放鞭炮这个最为重要的声部,那么即使其他声部水平再高、唱得再好,最终演唱出来的歌曲也会显得单调而缺少层次感。况且,中国人过年的氛围,如果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实际上就是一个“闹”字。而对于这个字的最好诠释,其实就是那此起彼伏,从年三十儿晚上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噼里啪啦”声。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放还是不放呢?

鞭炮地位至今仍无可替代
记得早年前,北京尚处于禁放期时,人们纷纷开始为鞭炮寻找新的替代品。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 “欢乐球”。也就是人们通过弄爆一个个小气球的方式,来获得类似放鞭炮时的“噼里啪啦”声。然而,事实却证明,弄爆“欢乐球”顶多可以在响动上做到近似于放鞭炮而已,并且基本上都是在一些小型联欢会上才能一展其能。试想一下,如果一到年三十儿晚上,每家每户都拿着一大堆欢乐球来到街上,然后就开始如群魔乱舞般踩、拍、挤爆各色欢乐球,这样的场面肯定离我们想象中应有的春节景象相去甚远。
此外,还有人研发出一种电子鞭炮。据说这种鞭炮具有环保、安全、无火药、可反复“燃放”的特性,而且声音和闪光度与传统鞭炮极为相似。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带有鞭炮外形,能放出光芒并发出鞭炮爆破声音的电子产品。乍听之下,似乎借助这一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替代品,就可以完美解决之前提到的所有问题了。不过,这种电子鞭炮在整个“燃放”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无法让人完全感受到鞭炮在爆炸后那种四处散开时所产生的冲击和震撼。而且,电子鞭炮虽然环保,但也因此而缺少了人们在放鞭炮时所能闻到的那种特有的烟火气息。所以,总的来说,这些所谓的替代品,与人们过年的传统习俗还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从“噼里啪啦”到“嘻嘻哈哈”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过年说归到底其实就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图个乐儿。有时候,可能当我们把春节本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太多的历史厚重感以后,反而会让这件原本轻松愉悦的事情,变得负担重重。就拿放鞭炮来说,最一开始,中国人放鞭炮的目的就是驱邪消灾,后来人们可能觉得“噼里啪啦”之声除了可以吓走“年兽”以外,还能带来了一种难得的喜庆热闹之感。于是乎,大家也就习惯了在逐渐变得密集而强烈的“噼里啪啦”声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尤其是当大年初一一大早,推开自家的大门,看到已是白雪皑皑的地面上,布满了一片片红色的鞭炮屑时,那种过年的感觉更是会不自觉地涌上每一个人的心头。
所以,鞭炮一时半会儿不会消亡,这是必然的规律。可是,在过年期间我们能够听到,或者说想要听到的声音,难道就只有“噼里啪啦”吗?如果你仔细去聆听的话,就会发现,“噼里啪啦”之声背后所衍生出来的,往往还有人们发自内心的欢笑声。因此,对于喜欢热闹的中国人来说,过年时绝不仅仅只是听几声“噼里啪啦”就够了。大家真正想听到的,或者说愿意听到的,应该还是那“嘻嘻哈哈”的欢乐之音。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所谓的年味儿,说白了其实就是一种中国人所特有的人情味儿。正因为如此,相信只要在我们的春节里能够真正地多一些相互体谅、相互关怀的人情味儿的话,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已逐渐变淡的年味儿也就能够真正被找回来了吧。
责任编辑:小白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