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十二种使用忌讳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全文]

2012-12-10 16:47:41

中国地方饮食礼仪:黑龙江乡间礼仪食俗

    黑龙江人以热情豪爽待客而闻名中外。客到必先敬烟、敬茶,再问其吃饭没有。即使没有烟茶,也要先给客人斟上一碗开水,以示欢迎。待客吃饭时,必让客人坐在热炕头上,然后温酒。酒必先上,莱必双数。或4个莱,或6个菜、8个菜,决不可摆3个莱、5个菜或7个…[全文]

2012-12-10 16:44:26

“比萨饼”的讲究与起源

    “比萨”是一种由特殊的饼底、乳酪、酱汁和馅料做成的具有意大利风味的食品,但其实这种食品已经超越语言与文化的壁障,成为全球通行的名饮,受到各国消费者的喜爱。但这种美食究竟源于何时何地,现在却无从考究。如今,面对每天由遍…[全文]

2012-12-10 16:42:54

成吉思汗铁板烧的来历

    蒙古族久居草原,以畜牧为生,所以在羊肉的食用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制作的烤全羊、手把肉都是非常美味的羊肉食品。而其中的一道叫“成吉思汗铁板烧”的菜,是用蒙古古代传统烧烤方法制作的,也叫成吉思汗火锅,俗称:̶…[全文]

2012-12-10 16:39:38

腊味合蒸的美丽传说

    很久以前,又一个叫刘七的人,原在一个小镇上开饭馆,被村霸逼债勒索破了产,只好流落它乡讨饭。这一天刘七讨饭来到一座县城。因为将近年关,大家施舍给他一些年货如;腊鱼腊肉什么的。刘七见家家户户操锅舞勺的准备团圆饭,他也精心的设计一番,把讨来的腊鱼…[全文]

2012-12-10 16:38:18

蟹黄汤包的传说

    蟹黄汤包,是镇江最负盛名的名点心,它具有皮薄、汤多、馅饱、味道鲜美的独特风味,誉满全国,蜚声四海。 传说,蟹黄汤包在三国时就有制作。三国后期,诸葛亮病重时,想到先主刘备在东吴招亲以后不久,托故离开了东吴,孙尚香被孙权强行留住在娘家。后来…[全文]

2012-12-10 16:36:12

“忆子饭”的感人来历

    关于“忆子饭”的来历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传明代末年,在我国南方某地有一位妇女叫松婶,她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有个儿子名叫阿根。阿根从小很听话,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当阿根长到18岁那年,他参加了郑成功的水师,后随队伍赴台湾…[全文]

2012-12-10 16:33:46

苏州白印糕的由来

    宋朝著名文人范仲淹,小时候十分穷。家无住房,只得在苏州天平山下的咒钵庵里栖身。咒钵庵年久失修,凄凉得可怕。但是,范仲庵管日子难过,却没有动摇他求知的志向。 事情往往是这样的:越是没有吃,肚子越是大。范仲庵一日三顿粥,把肚皮撑大得吓坏人,…[全文]

2012-12-10 16:30:48

经典美食发明趣闻

    面包 传说公元前2600年左右,有一个为主人用水和上面粉做饼的埃及奴隶,一天晚上,饼还没有烤好他就睡着了,炉子也灭了。 夜里,生面饼开始发酵,膨大了。等到这个奴隶一觉醒来时,生面饼已经比昨晚大了一倍。他连忙把面饼塞回炉子里去,他想这…[全文]

2012-12-10 16:28:09

从国宴菜单看点菜都有哪些学问

    生活好了,经济繁荣了,下馆子的机会日益增多了。可请客之时,往往谁都不愿意点菜,你推我让。俗话说,众口难调,要给一桌子人点菜,压力实在太大。点菜要充分发挥食物的美味,让人吃了之后心满意足;要照顾到请客吃饭的场合,让请客人、被请人都有面子;要照…[全文]

2012-12-10 16:26:35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