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子饭”的感人来历
关于“忆子饭”的来历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传明代末年,在我国南方某地有一位妇女叫松婶,她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有个儿子名叫阿根。阿根从小很听话,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当阿根长到18岁那年,他参加了郑成功的水师,后随队伍赴台湾征战。他走后数十年,杳无音信。松婶日夜思念自己的儿子,每逢中秋佳节,她都要做些儿子最爱吃的米饭,并将米饭摆在月光下,遥望远方,祈祷苍天保佑儿子平安无事。春去秋来,30年后的一个中秋夜,母亲又做了香喷喷的米饭正在祈祷,突然阿根出现在她的面前,母子相逢悲喜交集。母亲拿出儿子当年最喜食的饭,递给阿根,几十年的思念都饱含在这碗饭里了。此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母亲,将这种饭叫作“忆子饭”,沿袭至今。现今的忆子饭,也可做成甜饭,即馅料改由芝麻、桂花、豆沙、白糖或用桂花酱、冬瓜糖做馅料。
制作原料:糯米粉200克,猪肉80克,鱿鱼50克,豆腐干5克,香菇50克,虾米40克,精盐5克,食油15毫升,黄酒5克。
制作方法:将猪肉、鱿鱼、香菇、豆腐干均切成小粒;将炒锅置旺火上烧热,倒入食油,烧热入猪肉丁煸炒,肉变色,倒入香菇、豆腐干,同时入黄酒、精盐、虾米(干的要用热水泡发)炒至入味,即成馅料。
将糯米粉中冲入60℃热水,揉成粉面团,包上馅料,用香蕉叶包裹,上屉蒸熟即成。
责任编辑:WL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