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子饭”的感人来历

关于“忆子饭”的来历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传明代末年,在我国南方某地有一位妇女叫松婶,她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有个儿子名叫阿根。阿根从小很听话,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当阿根长到18岁那年,他参加了郑成功的水师,后随队伍赴台湾征战。他走后数十年,杳无音信。松婶日夜思念自己的儿子,每逢中秋佳节,她都要做些儿子最爱吃的米饭,并将米饭摆在月光下,遥望远方,祈祷苍天保佑儿子平安无事。春去秋来,30年后的一个中秋夜,母亲又做了香喷喷的米饭正在祈祷,突然阿根出现在她的面前,母子相逢悲喜交集。母亲拿出儿子当年最喜食的饭,递给阿根,几十年的思念都饱含在这碗饭里了。此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母亲,将这种饭叫作“忆子饭”,沿袭至今。现今的忆子饭,也可做成甜饭,即馅料改由芝麻、桂花、豆沙、白糖或用桂花酱、冬瓜糖做馅料。

制作原料:糯米粉200克,猪肉80克,鱿鱼50克,豆腐干5克,香菇50克,虾米40克,精盐5克,食油15毫升,黄酒5克。

制作方法:将猪肉、鱿鱼、香菇、豆腐干均切成小粒;将炒锅置旺火上烧热,倒入食油,烧热入猪肉丁煸炒,肉变色,倒入香菇、豆腐干,同时入黄酒、精盐、虾米(干的要用热水泡发)炒至入味,即成馅料。

将糯米粉中冲入60℃热水,揉成粉面团,包上馅料,用香蕉叶包裹,上屉蒸熟即成。

特点:清香可口,老少皆宜。

责任编辑:WL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