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人类期盼和平,却免不了战争。在人类历史上战争与和平相伴而生,《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简单的一句话道尽了封建诸侯间战争之重要与不可避免。所有战争都离不开兵器,兵器对于统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即使今天人们一方面恐惧战争尽可能避免战争,一方面却不断地制造兵器捍卫自己的国家。 现介绍几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青铜兵器,这些兵器充分体现了青铜时代先人的智慧结晶。一、曲柄铃手短...
这只铜鞋长8厘米、高2.2厘米,是名副其实的“小鞋”。黄铜质、锈蚀自然,大概是清中期之物,一看即是出土随葬之物。有趣的是:这只小铜鞋上端前后均打有小孔。这就引起大家对这只“小鞋”功用的猜测。有的说是辟邪作用,有的认为是诅咒用……到底是作什么用的呢? 说辟邪似乎有点沾边,因为“邪”与“鞋”同音。但仔细分析,辟邪要用镇邪的物件或神兽,做一个“邪”摆在身边就与本意背道而驰了;再说诅咒作用:“穿小鞋...
这是笔者多年前在鄂西北民间搜集到的一对“麒麟送子”镏金青铜器。一对活泼可爱的童男童女分别骑在麒麟背上,头有双角的麒麟兴奋地张开大嘴欢叫,栩栩如生。两件青铜器分别高、长各18厘米,重730至750克。大约铸造于清代,工艺精美,生动有趣,通体金光闪闪,令人爱不释手。
铜墨盒的制作,全部手工打磨,颇费时间。做个好的铜墨盒,往往要几个月以上,甚至一年方能完工。铜墨盒往往是用紫铜做底和内胆,盒身、盒盖在清代主要是黄铜,民国时多为白铜,还有白铜、黄铜、紫铜共用,名“二镶或三镶”,但较为少见。盒盖内嵌端石砚板,作掭笔之用。盒身内壁上部有一圈薄薄的边沿,与盒盖相吻合,严实合密。这种设计既简单实用,又美观大方,置于案上,稳稳当当,玲珑秀气。 民国时期张樾臣的作品最...
笔者藏有一方寅生刻扇形铜墨盒。 寅生即陈寅生,字麟炳。1862年在京城琉璃厂,开设“万礼斋”,后改“松竹斋”,是“荣宝斋”的前身,他首创在铜墨盒上刻字画,铜刻艺术水平极高。当时即誉满京城。 此方扇形刻字铜墨盒,宽4厘米,外圆长9厘米,在扇面上用行书体刻着6句6字诗:“玉壶卖春赏雨,节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俊如气。”这几句诗描写出春雨后的画面,在山下...
五代十国只有短短53年,遗留至今的铜镜数量不多,品种稀少,在中国铜镜史上是一个几乎被忽视的阶段,但它在构建中国古代铜镜史上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链环。由于五代铜镜恰处唐代铜镜铸造高峰时期和宋代铜镜衰变时期的两者之间,其形状样式、图案纹饰和铸造工艺既承接了唐代的风格,又开启了宋代新的源流,因而积累五代铜镜的实物资料显得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990年10月江西省瑞昌市花园乡油市小学平整操场时发现了一...
笔者到旧城改造的拆迁工地收集藏品,在一位老爷爷的家中,发现了一件清代铜双鱼挂饰。 此挂饰,用青铜制成,呈不规则的长圆形,高7.6厘米,宽11.8厘米,厚0.3 0.5厘米;主体图案正、背面都一样,均为一对鱼嘴相接、尾巴上翘的鲤鱼,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鱼头与鱼头之间和鱼尾与鱼身之间,有飞溅起的水波纹作为衬托;在两条上翘的鱼尾之间,有一扇形连接,四周有边廓,中间自左至右有楷书吉语“年年有余”...
数年前,我听说一位藏友处有一具30厘米长、带8个铭文的青铜大戈欲转让,便兴冲冲赶去。这位藏友告诉我,此戈出于山东南部,他多年前得到它时,戈身上颇多铁锈(估计在地下受到铁锈污染)。除了尺寸长大,当时看不出太多特异之处,因此他得以较低代价得到。不料在家里把玩、去锈时,无意中发现胡上有铭文痕迹,不禁大喜过望。于是他又花了许多功夫,最终在胡上清出8个铭文,经高手识读,左排为“谈公之戈”4字,其中“谈”字言...
笔者收藏着一件铜花瓣形敞口双狮耳四足香炉(见图)。它是从笔者曾高祖的手中留传下来的,至今已有五代,共经历了二百年左右。 香炉,是古代用来焚香敬神的必备工具,是从鼎演变而成,一般为圆形、椭圆形或方形、长方形,其他形状的很少。而这件铜香炉是花瓣形状,四个瓣,敞口,底径小,口径大,底径为8.8厘米,口径为14.5厘米,连足高10.8厘米;两侧各有一狮头耳,狮头高出炉壁约2.5厘米,面容比较温和,给...
今呈一柄战国青铜剑(见图),尺径为47×5.2厘米,通体青铜制作,圆柄,剑格向外凸出,两面镶嵌绿松石雕琢花饰点缀,可谓画龙点睛;剑身脊槽相间,两侧出刃,刃作两度弧曲状,顶端收聚成尖峰;刃厚0.1 0.2厘米,锋0.2厘米;虽年代古远,仍相当锋利。绿锈侵胎入骨,包浆坚固自然润亮,历经两千余年仍入目灿然,品相绝佳。确属难觅精品,颇为珍贵。 剑,系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的兵器,用以自卫防身和格斗之...
宝鸡古称陈仓,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西端,守八百里秦川之尾,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西连通甘、青,南接巴蜀的战略要冲和交通枢纽。这里地势平缓,土质肥沃,气候宜人,自古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一块宝地。史载,宝鸡不但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里,而且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和畿辅要枢,青铜文化遗存极为丰富。自西汉年间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尸臣鼎”到晚清的“四大国宝”——毛公鼎、大禹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两千年来,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数...
汉四神兽规矩铜镜,是1980年3月在郴州奎马岭二号汉墓出土器物。镜为圆形,直径15.8厘米,沿厚0.4厘米。镜面略有弧度,素面磨光,虽铜锈斑斑,仍可映照。镜背满面纹饰,制作生动,独具匠心。镜背边宽2.3厘米,缘饰锯齿纹二周,间绕波纹。沿内凹下,铸铭文一周,字为小篆。文曰:“尚方作竟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自铭文向内至小方栏区间,饰规矩纹,有乳钉八个,格局匀称。所饰青龙、白虎、朱雀...
尊与彝一样,原是成组礼器的共称,后来专指青铜器群中礼器中的酒器。早期尊的基本造型是侈口,长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后来逐渐发生变化。宝鸡地区出土的各种酒尊门类齐全,从侈口、长颈、圆腹带圈足的尊到各种牺尊,几乎涉及到酒尊造型的方方面面。如以天上飞的鸟为形象的各类鸟尊,以地方跑的牛、羊、虎、象、豕、马为形象的各类兽尊。1988年冬,宝鸡郊区的茹家庄又发现了以水中鱼为题材的鱼尊。至此,青铜酒尊的造型基本...
这件人面铜钺1966年出土于山东益都苏埠屯一号大墓,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同出的人面钺共有两件,这是其中铸有铭文的一件,钺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肩宽23.3厘米,钺身作镂空人面纹,眉、瞳、鼻突起,狰狞可怖。刃角外侈,在正背两面的人面形口部的两侧,各有一个“亚醜”铭记,铭文左为正写,右为反书,因此,该人面铜钺又叫亚醜钺。 钺是由斧发展而来的,钺除了其实际用途为兵器和刑罚器外,还有其特殊...
这件蛙饰铜矛通长17厘米,出土于云南省晋宁石寨山,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古代青铜器(尤其是古滇国青铜器)上的动物装饰很多,动物形象以大、中型动物较多,如虎、牛、豹、羊、狼、鹿、马、猪 … 这件蛙饰铜矛通长17厘米,出土于云南省晋宁石寨山,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古代青铜器(尤其是古滇国青铜器)上的动物装饰很多,动物形象以大、中型动物较多,如虎、牛、豹、羊、狼、鹿、马、猪...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