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官铸张保锦纹铜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五代十国只有短短53年,遗留至今的铜镜数量不多,品种稀少,在中国铜镜史上是一个几乎被忽视的阶段,但它在构建中国古代铜镜史上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链环。由于五代铜镜恰处唐代铜镜铸造高峰时期和宋代铜镜衰变时期的两者之间,其形状样式、图案纹饰和铸造工艺既承接了唐代的风格,又开启了宋代新的源流,因而积累五代铜镜的实物资料显得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990年10月江西省瑞昌市花园乡油市小学平整操场时发现了一枚铜镜(图1),直径20.2厘米,青铜质地,表面黑漆古色,无绿锈附着。宽平缘,半圆钮,钮顶平,穿孔露。镜背布满纹饰,外围单弦圈纹,圈内双线方框相接,框内双弦夹连珠圆圈相切,其间填锦纹,内圈由单线圆圈层叠如钱纹,方孔中填有小花,其他处则布近六方形拼成的龟纹,内中亦填小花。钮旁两侧各在圆圈中铸有两字,左“匠人”(图2),右“张保”(图3)。

 

  张保铭文铜镜过去或认为唐代,或定为北宋,这主要是因为其既承载了唐代后期铜镜的某些特点,也有北宋时期铜镜的一些特征,因而定其为五代是极有可能的。都省铜坊铜镜为五代是明确的,故我们不妨将张保铭文铜镜与其作番比较。五代都省铜坊铜镜青铜质,镜体较大,直径大都20厘米左右,镜面平直,素面铭文,通常是钮右“匠人某某”,钮上“官”,钮左“都省铜坊”。都省铜坊所铸铜镜的铭文留下工匠名字最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工匠的名字有李遇、张彦、谢昭、房宗、房棕、李成、倪让、倪成(图4)、王典(图5)、汪训等。都省乃尚书省的别称,自唐至宋元,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部下分行、司。镜上的都省铜坊应指五代时尚书省所控制的官营制铜手工业作坊,而这些铸名的工匠就是官营铜镜作坊的工匠。铜镜铭文中的“匠人”用字最具有五代铜镜风格。

 

  都省铜坊铜镜主要出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当于当年南唐的属地。安徽合肥南唐大保四年(946年)墓出土了“李成”铜镜,南唐大保十一年(953年)墓出了“房宗”铜镜。另外还有一种五代纪年铭文铜镜,文字围成一圈,“开运二年(945年)四月×日马希广舍。”周世荣先生认为其与都省铜坊镜上的“字体相似,当属同一作坊铸造,也可能出自一人的手笔”。今天的江西地区也常出土都省铜坊铜镜,尤其是赣北地区出土的都省铜坊铜镜有几十枚,主要出土于北宋早期墓中,如九江县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墓出土的“倪成”铜镜。江西瑞昌市地处赣北,正是都省铜坊铜镜流行地区。

 

  虽然此枚张保锦纹铜镜字数减少,没有“都省铜坊”等字,但“匠人张保”具有典型的五代都省铜坊铜镜的用字特点。另外我们还可据其直径的大小、青铜质地、镜面平直和不厚的镜体也与都省铜坊铜镜特点相符,因此我们可以定其为南唐官铸铜镜。

 

  过去我们所见的都省铜坊铜镜基本上均为素面无纹,装饰纹样的极少,江苏七子山曾出土一件方形委角铜镜,镜背有描金海棠花图案和“都省铜坊官匠人李遇”铸铭,因而人们普遍以为锦纹是北宋时期才开始使用于铜镜之上,并成为具流行的纹样。过去即使有人推测这种流行于北宋的锦纹铜镜或有可能早至五代,但苦于缺乏可靠的实物资料,往往无法确定。如在江苏连云港的五代末、北宋初的墓中也曾出土“倪成”铜镜,同时出土了一面锦纹铜镜,人们并不能将此镜确定为五代。

 

  江西瑞昌出土的这枚张保锦纹铜镜为我们研究五代铜镜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其价值是多方面的,既为我们又留下了一位都省铜坊工匠的名字,也为南唐铜镜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明确了锦纹铜镜开始于五代。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