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这件编钟通体鎏金,金碧辉煌,其重达28.2公斤。体腔呈圆鼓状,下口平齐,仿自周代镈钟。平舞上设龙纹钮,精雕细刻,格外传神,每排枚之间为八卦纹,鼓部有一圈八个大而扁平的音枚,一面钲部为楷书“康熙五十四年制”,另一面钲部为楷书“蕤宾”,铭文外均有长方框,上置八卦形凸枚。此器制作之精丽、器型之规整、造型之大气,无不显示出庄严、华贵的皇家风范。
吉林收藏家杨志彬先生酷爱铜镜收藏,收藏铜镜400余面,近日将精选出的200余面编辑成书准备出版,嘱我为其作序。 纵观近几年铜镜市场,战国、汉代、唐代铜鉴似乎得到了人们较大的推崇,人们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其他朝代的铜镜,相比之下人们似乎关注较少。翻看近几年手头上的拍卖图录,拍卖场的每一面铜镜基本上都保存完好,都可算是铜镜中的精品,有些甚至可谓价值连城,但同时价格也贵得离奇,使广大铜镜收藏爱好者...
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十五个世纪。而中国的玉文化也源远流长。如果说人类社会早期经历了一个由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的发展过程的话,那么我国古代社会除了经历这三个阶段之外,其间还贯穿了一个玉器生产与加工的历史过程。 一、了解青铜器造型和文饰为玉雕艺术布设灵感 1、历史回顾 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战国时...
记者10日从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考古人员在沈阳新民市境内发现北崴青铜时代遗址,出土了迄今为止东北地区年代最早的青铜短剑。 据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7年5月开始对北崴青铜时代遗址展开考古发掘。该遗址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已发现了2座青铜时代房址、38个灰坑、2个竖穴土坑墓及5处瓮棺墓,出土了大量夹砂陶片和甗、鼎、瓮、石斧、石镞等器具。考古人员在房址外侧发现了...
这件汉代四乳草叶纹铜镜径为13.5厘米,伏兽钮,素宽弦外有四乳,每边有草叶纹二枝,共计八枝,对角有花瓣纹一周外连弦线,形成大方格四角各向外伸出一组双瓣叶,将方格与边缘间分成四区;各区分别以一乳为中心,每乳有一对称连叠草叶纹,四区共有四乳八组草叶纹。这就是汉代四乳草叶纹镜的纹饰内容和布局,其质地为青铜银白光,装饰华丽、配列整齐,颇具协调和谐之风格。 四乳草叶纹铜镜是汉代最为典型、最有文化历史内...
清明时节,朋友回老家祭祀。带回一面铜镜,初看为宋元形制,青铜加银质镜。这面铜镜直径9厘米,厚度0.5厘米;俯视此镜,背面三条窄素镜缘将镜背面分为三个区域,由中间向外:镜钮区单铸铭文1字,中区16字,外区20字,文字规整舒展,字口较深,刚劲有力;镜面闪银质光泽;手感沉重,重量达到450克;整体包浆熟旧,精巧美观。 铜镜背面的37个文字,我请教了蒙语言文学的学者之后,蒙文、藏文、八思巴文都一一被...
近日,由四川大学和贵州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工作组,在铜仁市万山区开展为期一周的考古调查时,发掘出了大量青花瓷残片等。 据悉,此次考古调查,主要是梳理万山与周边地区(锦江流域)的历史联系,厘清朱砂水银的历史运输路线,收集矿场内外的相关历史文物。经过连日勘探,工作组在遗产区地表和地下发掘出土了大量青花瓷残片、陶片、瓦片。其中有元末明初的青釉和黄釉,明永乐、成化、宣德年间的青花瓷等。
上世纪七十年代,江西省樟树市刘公庙乡横塘村村民在锄狮垴山丘山,发现了两件商代青铜鼎。它们虽然体型不大,但小巧别致,造型独特,纹饰华美,铸工精良,堪称商代青铜器珍品,出土后旋即被博物馆珍藏并公开展出。 一号鼎(图1)口径20厘米,通高29厘米,重3.2公斤。其口沿斜折,方唇,沿上有一对直竖耳,耳上各卧一虎;虎龇牙咧嘴,尾部上卷,身饰云雷纹。鼎身上下分饰一周圆圈纹,中部有三扉棱,以扉棱为 ...
觥属于盛酒器,流行于殷代中期至西周早期,西周中期式微,此后未见出土报道。觥这种器物与其他器物相比,出土的数量少,宝鸡出土的数万件青铜器群中,仅有两件。但由于其造型独特、制作精美,也就格外引人注目。特别是这件西周早期的折觥,堪称国宝重器之一,备受大家青睐。它是1976年12月于扶风庄白村一号铜器窖藏中出土,通高28.7厘米,腹深12.5厘米,口宽11.8厘米,口横7厘米,重9100克。觥体呈长方形,...
汉代铜镜制造业,是继战国之后铜镜生产的第二个高峰。其铸造工艺不断进步,铜镜应用日益普及。此时期的铜镜被赋予了丰富社会内涵和人文精神,开创了铜镜艺术的新格局。而唐代铜镜铸造业更是兴盛发达,并形成铜镜生产的第三个高峰。其形制、纹饰和铭文等都与汉镜大不相同,完全以全新的面貌引领时尚,展现一派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是中国历史上工艺水平最高的铜镜。现介绍二面汉唐时期的铜镜,来感受汉唐文化的无穷魅力。 图...
打开门锁,推开铁门,把车子开进一片布满巨石的草场……对于每天在此进行发掘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尔塔拉项目组领队丛德新来说,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而此刻,记者内心激动难耐,只因为即将跨进的是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从记者得知它的名字到走近它,中间跨越了5年时光。也是在这5年,这处偏居西天山地区的早期青铜时代遗存,经过持续考古发掘工作,终于绽放出了越来越璀璨的光彩。 天山西段 博河之...
一手紧握枪杆子,一手狠抓钱袋子。革命需要枪,也需要钱!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红色金融与革命军队同根同生,相辅相成。不少半途出家的“红色金融家”,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双重挑战,依仗共产党人的信仰、勇气和智慧,历经磨难,走出困境,“好钢用到刀刃上”,不断创造着金融奇迹,迎来“货币战场”上的捷报频传。 这里,记下的是革命军队初创之后,如何依靠智慧、胆略和牺牲精神当家理财的故...
市民观赏精美的铜镜 记者张宇明 摄 79枚日本“和镜”与11枚中国铜镜见证了哪些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呢?1月31日下午,“鉴耀海丝——海上丝绸之路和镜精粹展”在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开幕。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与文化交流的对话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先秦,形成于秦汉,繁荣于唐宋,进入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朝贡贸易达到鼎盛。史料记载,早在两汉之际,中日两国就有了正式官方交流,实际的接...
宝鸡出土的青铜器群中有一种带提梁及盖的器物,现在人们约定俗成的称其为“卣”。实际上“卣”是宋代以来人们给它的定名,它原来的真实身份至今依然是一个谜。 卣是先秦时酒器名,《尚书·洛诰》中有“以秬鬯二卣”的记载,秬鬯就是用黑黍酿成的酒,说明卣是用作盛放秬鬯酒的器具。青铜器铭文中也有卣字,如盂鼎铭中有“锡汝鬯一卣”、毛公鼎铭中有“秬鬯一卣”的内容。但是,由于古籍中对卣是何种器型并未有过具体的记载,...
此尊造像身着菩萨装,站立在莲台之上,曲线优美,头上发髻高耸,面相端庄,头戴花冠,花冠由带火焰宝的莲花构成。耳际簪花,宝缯后扬,脸部泥金彩绘,眼睑下垂,表情深沉内省,宝相庄严。袒上身,佩饰璎珞钏环,下着贴身绸裙,右手结说法印于胸前,左手持莲花生于左肩,莲花间有一宝壶。右腿微曲,左腿站于莲台之上,脚踩仰状莲瓣,背光阴刻花纹,工艺精美。是一件精美的喀尔喀蒙古造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