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尊盘—商周十大青铜器精品之一 在曾侯乙出土的青铜器中,尊盘是最精湛的工艺品。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所属铸造学会的传统精铸工艺鉴定会鉴定后认为:“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青铜盘,造型端庄优美,纹饰精巧、复杂。是现已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复杂、精美的珍品。” 它被列为商周十大青铜器精品之一,也是曾侯乙墓中唯一无人复制、仿制出来的铜器。 尊和盘是两件器,放在一起又浑然一体。尊是盛酒的,盘则是装...
嵌错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 我国古代有一种传统的金属表面装饰工艺,称为嵌错,也称错金银,是用金银或其他金属丝、片嵌入青铜器表面,构成各种花纹、图像、文字。嵌错工艺过程是:首先要制槽,在金属器物表面按花纹、图像、文字铸成或刻出凹槽,将金属丝、片嵌入槽内,捶打压实。用磨石将嵌入的金属磨平,再用皮革、绒布蘸水反复磨压,使器物表面光亮、花纹清晰。这种工艺兴起于春秋时期。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青铜器“栾...
明末清初红铜鎏金龙凤海棠形方壶的大小尺寸,正好握于手掌之中,如一朵变形的海棠花,稳重对称。从大体上说,壶的形制大小与时代有关,即明代万历之前好尚大壶,万历之后壶型日渐缩小,文人壶的气息加重,从“盈尺兮丰隆”转向“径寸而平抵”,精工巧妍,浑朴精致。 该壶红铜打造,硬度不高,其上易施雕刻且可塑性强,运用铸锻,模具锤击,拼焊,鎏金,水磨等工艺,铜质精,形制好,皮色佳,工艺绝,坚固耐用。 该壶...
俑是古代墓葬用的偶人,它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随着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的消失和封建制度的建立,从而产生了代替活人殉葬的模拟物——俑。明代的一般墓葬不再以俑随葬,但一些王公官员的坟墓中还经常出土俑。1986年在灵宝大王乡南营村明代许氏家族墓中一次出土60件各类各式精美的明代铜俑,在全国也是极其少见的。 灵宝明代许氏家族首要人物是许进,字季升,明成化二年中进士,历任山西大同巡抚,善边...
不久前,在朋友处见到一面图案极特别的汉代铜镜见图一、二,其直径12.5厘米,厚0.7厘米,红绿锈,品相极佳,山东坑口。图案为四条鱼纹交叉而成,只有鱼身而无鱼尾,鱼头向外,嘴尖部每侧有两道胡须,应为鲤鱼,鱼眼呈乳钉状,鱼鳍从鱼鳃部向外呈放射状排列,鱼鳞呈括号状向镜钮整齐排列,每条鱼三行,四鱼中心是镜钮和柿蒂纹,四鱼外部空隙处衬有四只凤鸟;图案简洁流畅,外围宽缘无纹,其形制为典型的东汉铜镜。 ...
这是一件古代蜀国的青铜面具,它表现神话的、半人半兽的形像。 它的额际低而扁宽,眉阔目凸,鼻形圆硕,大口紧闭,两只尖状兽耳高翘外张,额中又饰以巨大的卷云纹扉棱(现仅有一长方形孔)。 整个面具表情威严肃穆,表现手法夸张,朴拙,奇诡,尤其是两眼作圆柱状外凸,高达16.5厘米,最为神异。结合有关“蚕丛纵目”的记载推断,此当是第一代蜀王蚕丛的神像,又据其两颊上下各有一长方形穿孔推测,此像可能是蜀...
“爵”,听来十分雅致的名字,令人顿生精巧而高贵的感觉,它是奴隶主贵族宴饮时使用的酒具,如同现代的酒杯一样。爵的名称是宋代人定的,取雀的形状和雀的鸣叫之义。 爵的常见形制为深腹、圜底、三尖足、前有流、后有尾,侧面有把手,口沿上有的分立两柱。至于长流和尾的造型,主要在使其平衡,又对称美观。爵的整体造型舒展空灵,如同凌空飞翔的麻雀,反映了匠师的巧思。 爵盛行于商代,并与觚等其他酒器配...
从器形看,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使用陶范,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由于不可能铸造出完全一样的陶范,故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则肯定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从铜铁合铸上看,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这类铜铁合铸器所使用的铁都是陨铁,那么究竟什么时候出现人工冶铁呢?1990年,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虢国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把...
在湖南省博物馆珍藏着一面蹴鞠纹铜镜,引起众多文物家和中外体育界人士极大兴趣。1999年,在瑞士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文物展览中,前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观赏后赞叹:“足球运动源于中国。” 这面蹴鞠纹铜镜(见图)直径11.3厘米,厚0.4厘米,圆形。镜面光洁,背面是横铸浮雕状装饰画,充满浓浓气息的蹴鞠游戏图。前面左侧一名高髻鬓发、身态轻盈的女子一脚直立,一脚抬起作踢球状,一个球刚刚踢起;她的右侧一...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1974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通高48.9厘米灯盘径23.7厘米 此灯由跽坐人、灯架和灯盘三部分分铸铆接而成。跽坐人偏髻、束冠、身着长袍,腰系宽带,以带钩扣合,两臂平伸,手握丫形灯架,架上托环形灯盘,盘内设烛座三个,整体髹漆尽脱。
中国古代青铜镜上出现铭文,其年代大约在战国晚期或西汉早期,在考古学术界,倾向于西汉早期的占多数。这是因为西汉早期有铭文的青铜镜虽罕有,偶尔尚可一见,战国时期有铭文的青铜镜,就非常难得一见了。近期我收藏了一面带“千金”铭文的战国青铜镜,写成小文,愿与同好共赏析。 该镜直径9厘米,缘高0.3厘米,三弦钮,素宽凹弦缘。钮外有一周凹宽素弦纹将镜背分为二区。外区以三个菱形纹、三个博山炉形纹做六分度分布...
主持人:两千多年前,在云南滇池沿岸有过一个古老的王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然而就在司马迁将她载入典籍后不久,滇国就销声匿迹了,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亘古的谜。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及官渡羊甫等地发掘出不少滇文化墓地,其中出土文物最多的是青铜器。 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曾经生活着一支古老的民族。据考证,这支古老民族生活的时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的早中...
鸟纽铜盖鼎(春秋时期) 1971年出土于铜陵火车站基建工地。通高27.1匣米、口径13.9匣米,球腹蹄足,腹饰蟠虺纹和弦纹,并有对称两扉楼间隔,环形双耳,耳作双角兽面。鼎盖中央伫立一鸟,圆眼尖喙、双翅并拢。全器造型生动活泼、构思巧妙、一改中原庄严厚重的传统风格。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鸟纹铜尊(宋代) 铜陵市文物管理所1981年征集。该尊器体圆形,表面呈黑色,通高40.9厘米,口径20.8厘米,大口外侈,方唇圆滑,长颈,鼓腹,高圈足。肩部饰一周鸟纹,作飞翔状,并且左右各铸一环形首,环钮上为兽面纹。腹部饰满一层直线曲折石雷纹做为衬底,线条整齐、匀称。主题图案为一周凤纹和蝉纹,浅浮雕式。该尊从器形上看,类似安徽阜南县出土的龙虎尊。这件器物为仿造品,无论从造型和铸造工芝方面部难...
1991年11月,铜陵市文管所征集。长柄圆斗,斗为平底敞口,内径11.5米,柄长26厘米,斗与柄连接处为葵形花边。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