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汉 西汉 兵器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陵山汉墓出土 矛长21.9厘米,鐏长15.8厘米 此件铁矛呈扁平的柳叶形,铜鐏细部用错金勾勒,表现出当时兵器的制作工艺水平。此矛矛身扁平似柳叶形,筩部上小下大,中腰用一圈铜箍加固,箍上饰鹰,头朝下,其喙钩和筩部形成小孔,当用来系缨。矛下有青铜鐏,鐏的上部作圆筒形,下部似蹄足。蹄足上饰浮雕兽首,兽首细部用错金勾勒,其它部分错金作流云纹。鐏...
汉 西汉 铸造范型 山东省寿光县出土 长24.1厘米、宽9.5厘米 西汉前期,官府铸钱几经变更,私铸钱盛行,钱法混乱。汉武帝时期,为弥补连年用兵的巨大开支,从财政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于公元前113年实行货币专铸的政策,把中央铸造的五铢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国,同时销废各种旧币,禁止郡国和私人铸钱。铸币权收归中央,限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增加了国库收入,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此件...
汉 西汉 货币 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3.5克 汉武帝实行货币专铸政策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令丞负责在京师铸造五铢钱,其中钟官主铸造,辨铜主检验成色,技巧主刻范,所铸货币轮廓较深,文字有小篆气韵,是当时全国通用的货币。五铢钱自汉朝启用,至隋朝历时700多年,基本上行用不废。
朝飞天两身饰件 汉传佛教造像的收藏是民间收藏的一个热点。3月28日起,“金佛光明——刘雍珍藏古代汉传金铜造像展”登陆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精品馆,博物馆的专业人员从刘雍先生珍藏的近260件金铜造像中精选了108件进行展出。同时,《金佛光明——刘雍珍藏古代汉传金铜造像集锦》一书也编撰完成,首开汉传佛像金铜造像单独研究之风,细化了汉传佛教造像研究,有利于收藏和研究汉传佛像。 摆放于展厅中,佛...
秦 量器 椭圆形的长30.2厘米,长方形的长24.3厘米 为便于国家征收粮帛、物资及土木工程的计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决定把秦国的度量衡标准,作为全国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这两件铜量的外壁均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40字诏书,均为当年秦统一量器的标准器具。
唐 照面用具 直径23.3厘米 此镜为花瓣形,钮外有宝相花纹饰环绕。所谓宝相花,是一种装饰化的花朵纹样,其形状差别较大。在盛唐时期,铜镜上的植物纹饰摆脱点缀地位成为主要题材。宝相花、瑞花、珠花等纹饰使唐镜的艺术样式更为多样化,唐镜的主题纹饰亦完成了由瑞兽到禽鸟再到植物纹饰为主的演变。
秦 1974年陕西省长安县小苏村阿房宫遗址出土 方形构件长19厘米、宽14厘米、高7厘米。就其形制看,很像是门砧,上面中部有浅圆窝,直径9.4厘米、深3.6厘米,应当是供套用门扉转柱用的户枢。圆形构件则为中空,高9.3厘米、径11.4厘米。就其形制看,可能是用来结合、固定木质建筑材料的构件。这些构件当是阿房宫宫殿建筑上使用的。
唐 照面用具 直径24.2厘米 唐初铜镜纹饰主要是灵异瑞兽,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和十二生肖及各种兽类,后来瑞兽和鸾鸟并重,至盛唐和中唐时期花鸟纹基本取代了瑞兽纹,成为当时铜镜的主要纹饰,也为唐以后花鸟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双鸾铜镜是唐镜中最为绚丽的镜类之一。此镜背面的两只鸾鸟隔钮相对,展翅翘尾,形态俊美。鸾鸟口衔绶带,因“绶”与“寿”谐音,寓意长寿。除鸾鸟外,这类镜的镜钮上...
秦 衡器 高5.5厘米、底径9.8厘米、重2053.5克 权即砝码,秦权有铜质和铁质两种。此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40字诏书,并铸有阳文“八斤”2字,实测后推算。当时每斤合现今257.925克。
战国 百越 兵器 197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银山岭出土 长8.5厘米,刃宽13.7厘米 此钺形如皮靴,是具有百越地方风格而与中原不同的兵器。 青铜钺形似皮靴,銎部呈六棱形,一侧有附耳,钺面饰有网格纹和齿状图案。青铜钺是古代越族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器物之一。有学者甚至认为,越族的得名与他们首先发明和使用了“戉”(钺)这种工具有关。实际上,越人的青铜钺只是广西、云南地区...
战国 东胡 马当卢 1976年辽宁省凌源县三官甸子出土 长20厘米、宽5.7厘米 这件马饰上的蛙体肥胖,双目突起,前足踞地,后足衔于互相纠结的双蛇之口,造型生动。东胡是战国时期生活在今辽宁省西部辽河上游地区的一支游牧族。他们逐水草而居,长于骑射,与燕、赵地区有经济联系,亦不时对燕、赵地区进行侵扰。这件马当卢反映了东胡游牧生活的特点。
秦 兵器 1974年陕西省临潼市秦兵马俑坑出土 通长94厘米 剑是近战刺杀的短兵器。西周、春秋时的铜剑较短,主要用于防身。战国至秦,剑身加长,成为步兵、骑兵普遍使用的武器。 此剑呈兰叶形,扁茎,格隆起呈菱形,剑身中部起脊,两面共计四纵四锷,近锋部束腰;采用双合范铸造成型,剑身与茎为一次铸成,剑格单铸,套合于剑身与茎的交接处。该剑是实用器,但无使用痕迹,当是从武库中取来...
兵器 1974年陕西省临潼市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 铜弩机是一种强劲有力的远射武器,出现于战国早期。早期的弩机多用手力张弦,叫“擘张弩”,有效射程仅80米左右。以后又出现了用脚踏之力张弦的弩机,叫“蹶张弩”,以及用腰力引弦的“腰引弩”,成为一种强劲有力的武器。这件铜弩机由牙、钩和悬刀组成,无郭,用铜枢安在木壁框槽中,属于“臂张弩”。它和秦兵马俑坑出土的其他兵器一样,都是秦军攻灭六国时使用...
战国 巴 1954年四川省昭化县宝轮院出土 长17.5厘米、高6.5厘米 带钩整体为独角犀形,颈有双鬣,鼻向前伸成钩,钩端作口首兽头形,造型异常优美。巴人是战国时期生活在今四川省东部的部族,习惯于乘船在水上渔猎,后亦从事农业生产。巴人最后迁都于今重庆市嘉陵江沿岸一带,因长期与楚接壤,受楚文化影响甚深。以独木舟作船棺而葬是巴人的风俗。 此件带钩呈犀牛形,犀牛体型健硕,鼻上有双...
战国 蜀 行军节鼓乐器 传四川省新津县出土 高39.3厘米,铣距13.5厘米 该钲柄较长,器身正面刻有虎纹、树纹和巴蜀文字,是典型的古代巴人和蜀人使用的器物。巴、蜀是今四川省境内的部族,巴在今四川省东部地区,蜀在今四川省西部长江上游以北地区。蜀在春秋末年已有发达的农业,战国中期迁都于今四川成都,成为"戎狄之长".巴、蜀受秦楚文化的影响很深,在青铜器上铸刻虎纹、于纹、花蒂纹,...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