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盛酒器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45.9厘米、口长径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2厘米、重16.7千克 此器由器盖与器身两部分组成,器身口内壁铸铭文“妇好”。整器为一站立鸮形,器盖置于鸮首后部,鸮昂首,歧冠高耸,“臣”字状目,小耳,钩喙,胸略凸前,双翅并拢,两爪粗壮,四趾抓地,宽尾下垂。器通体以云雷纹为地...
商 商前期 约公元前16——前14世纪 农具 河南省郑州市二里岗出土 长16厘米、宽6厘米 铜镢最早出现于商代。整个体形呈长方形,安柄的銎部有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刃部有的是平的,有的呈弧形,刃角外侈。在郑州商代遗址中曾发现许多铸造这种工具的陶范,铜镢出土数量也比铜铲多。由于镢体大小不一,也有人认为镢就是斧、锛或斤,因其刃部较窄,便于砍削木材,应是一种木工工具。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农具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长17厘米、刃宽8.8厘米 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中已有石铲,商代则出现了铜铲,在殷墟遗址中曾出土十余把,仅妇好墓中就出土七把。大体分为4种类型:一、形体大而厚重,銎口有箍,通长约20厘米左右;二、比第一类小而薄,长约15厘米;三、铲身呈横长方形;四、刃角上卷,铲身及銎部都有花纹。前...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盛酒器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通高60厘米、口长88.2厘米、口宽17.5厘米、重71千克 彝为盛酒器,流行于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形制通常为纵短横长,有屋顶形盖,方腹或曲壁鼓腹,腹下为圈足。该方彝器型特异,形似两件方彝的联体,故名。口、腹、足、盖截面皆呈长方形,方唇,折肩,鼓腹,腹壁近直,腹两侧有对称的附耳。平底,长方...
五代十国 十国 南唐 照面用具 1957年安徽省合肥市姜妹婆墓出土 直径17.6厘米、厚0.3厘米 此镜背为素地,上铸“都省铜坊匠人房宗”及“官”字款。都省铜坊青铜镜背面一般有铭文三行,右方书“都省铜坊”四字,官字居中,左方为匠人署名,有的加入铸造月份文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所见匠人姓名有:倪让、倪谋、倪成、李遇、李成、汪训、谢昭、王典、房宗、张彦等。出土这种青铜镜较早的纪...
五代十国 十国 前蜀 门具 1942——1943年四川省成都市王建墓出土 高37.8厘米、兽面直径29.4厘米 兽面衔环,通体鎏金。底盘为龙首,上有角,怒目圆睁,露齿衔环,神态极为威猛。环为圆形,作两鱼吞珠的形象。 铺首是中国古代建筑物门上的构件,通常以铜、铁做成圆形底盘,上置门环,用来启闭门扉或叩门。其底盘一般制成兽面,多为椒图、饕餮、狮、虎、螭龙等凶猛兽类,兽口有...
佛教是精神层面的产物,注重思想的灌输,早期佛教和当时印度的其他教派一样是反对偶像崇拜的。为了便于向缺少文化知识普罗大众传播佛教义理,迟至公元一世纪,在耆那教和婆罗门教的影响下,佛教也以石雕造像来教化大众。从印度出土的实物看,此时的造像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形象多为体魄强健的伟丈夫形态,没有宗教内省表征;造像的题款多为“菩萨”,而非“佛陀”,反映了当时两者间的区分并不明显。 差不多同时,佛像也随着...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佩饰物 1961年内蒙古土默特旗美岱村出土 长5.5厘米 牌饰采用透雕技法,以变形鸟纹为主题纹饰,具有典型的鲜卑特色,应该是北魏早期制品。 动物纹牌饰是具有典型草原文化特征的装饰品,其样式各异,有浮雕,有透雕;动物种类有马、牛、羊、鹿、虎、豹、狼、驴、鹰、鸟等。动物纹牌饰广泛出现在东胡、匈奴、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中,这些遗存上起春秋晚期,...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拜占庭 酒具 1970年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北魏遗址出土 高9.8厘米、口径11.2厘米、足径6.8厘米 这是北魏时期输入中国的西亚或中亚产品,带有强烈的希腊化风格,有学者认为是中亚巴克特利亚地区的产品。古印度贵霜帝国的中心区域巴克特利亚受古希腊人统治100多年,古希腊艺术对这一地区有重大影响。 北魏平定夏、北凉,征伐鄯善、焉耆、龟兹以后,打通了河西走...
春秋 兵器 1965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1号墓出土 长60.6厘米、宽5厘米 此剑剑身满布菱形暗纹,剑谭上嵌有蓝色琉璃及绿松石。剑的表面经硫化处理,有一层黑色硫化物保护膜,铜剑至今光亮如新,剑锋寒气逼人。此剑与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同出,两剑又极为相似,只是没有铭文,大概也是越国铸造的。春秋晚期吴越之剑天下闻名,当时的铸剑师已经掌握了金属铬盐处理技术。
唐 照面用具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出土 直径4.8厘米 此镜是“掌中镜”,携带方便,可以随时取出整容化妆,供妇女外出之用。此镜虽小,却显示出了唐代特种工艺镜的高度水平。鎏金呈现的金黄色光彩与纹饰中镶嵌的绿色、白色料珠相互辉映。
晋 西晋 印章 印面边长2.5厘米 这件青铜印上有兽形钮,印面方形,印文为阴文“亲晋胡王”四字。 在古代中国,“胡”指匈奴,匈奴是先秦以来居住在北方草原地区的民族,从战国开始,不断进行战争兼并,建立了拥有整个北方草原地区的强大政权。东汉初年,一部分匈奴人南迁依附东汉政权,成为南匈奴人,被安置在北部塞内边郡。公元91年东汉军队对北方草原的匈奴发动进攻,许多匈奴人向西迁徙。迫于...
三国 魏 照面用具 1987年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直径15厘米 这件铜镜主纹饰是浮雕的神人和龙、虎等兽类。这类镜子,从东汉中期开始出现,一直流行到三国前后。
商 商前期 (前1600-前1300年) 炊器 1974年河南郑州杜岭出土 通高100厘米、口长62.5厘米、口宽61厘米,重86.4千克 此鼎是目前已发现的商代前期青铜器中体积最大。器立耳,口近正方形,折沿,腹部呈方斗形,壁微斜,平底,下承四柱足,中空。腹部四壁两侧缘与下缘饰乳丁纹,上腹部与四足上部饰带状饕餮纹。 1950年,在河南郑州发现面积达2500万平方米的商...
夏 二里头文化 饮酒器 1984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 通长14.5厘米、高13.5厘米、重0.75千克 器流、尾较长,无柱,束腰,平底,镂空鋬,三足呈细锥状。经测,其合金成分为铜92%、锡7%,属锡青铜,是目前所知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青铜容器。此青铜爵器壁较薄,器表粗糙,无纹饰,表现出早期青铜器特征;但其采用多块复合范浇铸,工艺复杂,在中国古代铸造工艺史上是一次飞跃,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