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汉 西汉 餐具 195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查布哈河采集 长23.3厘米、宽3.9厘米 此铜刀为古代乌孙族的典型器物。乌孙于西汉前期西迁后,其活动中西移至伊犁河流域。乌孙人过着随牧逐水草的游牧生活,多良马。墓中常出羊骨,并往往与小铁匕首共存,有些匕首还插在羊骨上,反映了乌孙人“肉食酪浆”的生活习俗。
汉 195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于什格提出土 高3.5厘米、印面每边长2.3厘米 此印为卧羊钮,印面阴刻篆文“汉归义羌长”5字,为汉政府发给羌族首领的官印,其中“归义”是汉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远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 汉代羌族主要包括分布在今甘肃、四川西部的白马羌、青衣羌和旄牛羌等,分布在河西走廊以南、青海东部的黄河河曲及湟水流域一带的羌族,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原因内迁...
汉 西汉 兵器 1956年辽宁省西丰县西岔沟出土 此为东胡族使用的远射器,同时出土的有细石镞、骨镞、铜镞、铁镞,大致可分为翼式、棱式、扁平式和矛式。矢杆多用竹材。其中的“鸣镝”为铜制球形,中空有孔,射出后因风吹其孔,发出响声,俗称“响箭头”,又称“号箭”,其作用相当于现代的信号弹。
汉 西汉 佩饰物 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市二兰虎沟出土 长5.2厘米、宽3厘米 汉代匈奴族的带钩制作很发达,而且形式多样,其形制和装饰图像往往反映出草原上游牧生活和习俗的特点。骑马铜带钩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汉 西汉 服饰品 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郊出土 长5.3厘米、宽3.8厘米 牛是匈奴族的主要牧畜,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他们装饰艺术中常见的形象之一。这件铜饰作卧牛状,造型别致,堪称匈奴族的一件艺术品。
汉 西汉 佩饰物 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出土 长4.5厘米、宽1.9厘米 带钩亦称“师比”、“鲜卑”、“胥纰”、“犀毗”等,皆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语音之译,是用于扣拢腰间革带的钩。其制一端曲首,背有圆钮,形式多样。匈奴人服装一般上着直襟衣,下穿长裤,在腰间束一条有扣的革带。传统意见认为带钩最早为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使用,春秋时传入中原,但最新考古发现在山东的西周晚期墓中...
汉 东汉 印章 1979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 高2.9厘米、印面每边长2.3厘米 此印为驼钮,印面篆文阴刻“汉匈奴归义亲汉长”8字,是东汉中央政府赐给匈奴族首领的官印,其中“归义”是汉政府给予其统辖的周边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上孙家寨地处河湟之间,古代称为“湟中”之地。在秦以前,这里为古羌人的活动场所,西汉宣帝以后,成为羌人、小月氏、汉人的杂居区。东汉前期,祁连山以南卢...
明 通高22.3厘米、口径24.1厘米 这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铸造的铜炉。炉腹部饰阿拉伯文两组,一组意为“安拉,唯一真主”,另组意为“‘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炉的底座呈荷叶形,炉外底有楷书“大明正德年制”款识。由于明王朝对伊斯兰教采取保护政策,许多伊斯兰信徒参与政治活动,政府对伊斯兰教赠予不少,这座铜炉就是明政府赠给清真寺的用品。
汉 东汉 度器 分别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和山东省掖县出土 长度分别为22.9厘米和23.6厘米 汉代计量沿袭旧制。其基本计算单位的制定称为“起度”。原始的起度一般以人体的某部位做标准,难以准确。汉代曾采用积黍为标准。不迟于司马迁时,又发明了以律管为计量基准的方法。汉代用黄钟(五音之宫)律管作为标准,以汉尺9寸作为黄钟律管之长,以9方分为其面幂,把长度、容积和重量的相互关系...
战国 楚 乐器 1957年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出土 这套编钟共13件,附铜辖(悬挂编钟的钩鞘)13个。13件编钟的高度依次是30.5厘米、25.7厘米、24.5厘米、23.4厘米、21.8厘米、21.4厘米、20.3厘米、19厘米、17.6厘米、16.6厘米、15.9厘米、15.5厘米、13厘米。最大一件钟的两面铸有铭文12字,记载楚历屈之月,晋国救戎于楚的事件。经试音发现这组编钟...
春秋 盛酒或盛水器 1966年湖北省京山县出土 高66.7厘米 此器盖内与壶内壁均有铭文12字,为曾仲游父作器。据文献记载,“曾”有三个,一个在今山东省峄县,一个在今河南省柘城县北,另一个则在今湖北省江汉流域。这个曾仲游父壶应属后者所铸。此曾国与黄国、江国互通婚姻,京山发现的97件铜器中,6件有曾国铭文,2件有黄国铭文,说明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这个曾国与黄国已经有了密切的...
春秋 兵器 传1936年安徽寿县出土 全长22.3厘米 此戈有铭文6字,为错金鸟篆体。宋公栾即宋国国君宋景公,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即位,卒于周贞定王十八年(公元前451年)。宋国为子姓,开国之君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叛乱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微子,建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南),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部分地区。春秋时宋襄公曾企...
春秋 兵器 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052号墓出土 全长17.1厘米 此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6字铭文,可知墓主人为虢国太子。虢有东虢、西虢、北虢之分。北虢都上阳(今河南省陕县李家窑),占有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一带,公元前655年为晋国所灭。上村岭虢国墓地属北虢。 这件青铜戈中胡上有四穿,援中部起脊,前锋呈三角形,锐角,内有横穿,穿的两侧铸有...
春秋 盛食器 1970年山东省历城县北草沟出土 高25.4厘米、口径20.1厘米 此簋底有铭文18字,是鲁伯大父为季姬所作媵器。鲁伯大父所作媵器,先后在山东出土过3件,形制相同。鲁国是公元前11世纪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都曲阜。春秋时鲁国国势衰弱,但保留周的传统文化最多。春秋后期鲁国公室为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3家所分。战国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