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春秋 越 盛酒器 197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县加念出土 高16厘米、口径16.8厘米 铜尊呈圆形,腹部外突,颈及器腹饰有4组以云雷纹为底的双蛇蛙纹。双蛇与蛙采用浮雕方式、花纹生动。铜尊的器型与中原铜尊相似,但装饰图纹却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表现出春秋时期中原与南方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商 越 食器 1974年江西省清江县吴城出土 高30厘米、口径20厘米 铜鼎口部饰双耳,耳上各有一拖尾卧虎,虎口大张,尖牙毕露,腹部饰兽面纹。三足铸成卷尾兽形,头接鼎底,造型飘逸,是鼎足中少见的形制。鼎的造型明显受到中原文化影响,但鼎足的形状以及耳上卧虎,都表现了地域性的风格。出上铜鼎的江西地区,是古越人的聚居地。越人是散居于中国东南部地区的民族,支系甚多。由于地域相邻,商...
春秋 盛酒器 1957年江苏省武进县出土 高26.5厘米、口径27厘米、重3.06千克 此铜尊为圆形,敞口,腹部饰有格局规整的变体夔龙纹。器物形制与中原颇为近似,只是短而外凸的腹部与中原略有不同,体现出东夷或吴越地域性风格。简化的变体夔龙纹,是春秋时期盛行的主要铜器纹饰。 圆形,大敞口,颈部收束,鼓腹,圈足较高,圈足上壁较直,下壁外撇呈喇叭口形。颈下部和圈足上部各饰一...
春秋 时期 水器 1957年江苏省武进县出土 高15.8厘米、盘径26厘米、轮径7.8厘米 盘呈圆形,平沿方唇,盘腹向内弧收,腹部饰一周雷纹,腹底接直壁的圈足,圈足与三轮相连。盘前圆轮上铸有一对回身欲饮的龙,龙首有目冠,吻部突出,龙身从盘底横出,折向上,回首向盘。龙颈部饰鳞纹,身部饰云纹,它也是推转轮盘的把柄。在盘的左右两侧下方,另装有两轮。盘上所饰编织纹,与印纹硬陶器上所...
商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盛酒器 1938 年湖南宁乡黄材出土 上口最大径44.4厘米、高58.6厘米、重34.6千克 四羊青铜方尊,在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之中体型最大。造型雄奇,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在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通体以细密云雷纹为地,颈部饰由夔龙纹组成的蕉叶纹与带状饕餮纹,肩上饰四条高浮雕...
商 酒器 1957年安徽省阜南县出土 高46.5厘米,口径22.2厘米 铜斝器身呈圆形,一侧有鋬,腹壁饰有兽面纹,口沿有两柱作为装饰。 作为酒器,在中原商文化中发现很多。在淮夷聚居区的安徽省境内发现的这件铜斝与中原极其相似,表明了当地文化与商文化之间的亲密交流和融合,并已达到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商 淮夷 盛酒器 1957年安徽阜南月儿河出土 高50.5厘米,口径44.9厘米,足径24厘米, 重26.2千克 器口侈大,直径过肩,颈部较高,下部收缩,呈大喇叭状。肩部微鼓,下折为腹,呈弧形收敛作圜底,圈足,上饰十字镂空。器肩部饰三条曲身龙纹,圆雕龙首,探出肩外,活灵活现;腹部以云雷纹为地,装饰三组虎食人纹,寓意诡秘;圈足饰饕餮纹。整器工艺精湛,花纹线条洗练,是商代青铜器...
夏至春秋 夏家店上层文化 公元前1000—前300年 兵器 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小黑石沟出土 约长35.5厘米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分布于辽宁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及河北北部。这两柄曲刃铜剑属于曲刃銎柄式,两侧刃呈双曲弧形,中间起柱状脊。这种形式的短剑,主要发现在辽西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是中国北方青铜时代具有独特地方色彩的青铜武器,多出于墓葬中。...
商 胡 长19.1厘米 铜刀的首部有一镂空球状装饰,内置一铜球,使用时会发出声响。这种铜刀是当时游牧民族的用具,用以割切兽肉。胡人是当时活动于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若干支游牧民族的统称。这件铃首刀的时代,大体相当于商。
夏至春秋 夏家店上层文化 公元前1000—前300年 水器 1963年辽宁省宁城县南山根出土 铜匜的型体较小,器身饰有凸棱状瓦纹,足为人腿形,肢体、关节、足上穿鞋俱全,铸造比较精良。铜匜是西周以后中原多见的器型,它的出土,表明夏家店上层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夏至春秋 夏家店下层文化 公元前2000—前1500年 炊器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出土 高53.9厘米、口径37.7厘米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中国北方青铜时代的早期文化,主要分布在燕山山脉南北和河北张家口地区。此铜鼎的造型古朴,器身饰有一圈单层的夔龙纹,器壁较薄,具有某些商代早期铜器的特点。它的出土表明了当时已经具备了采用复合范铸造青铜容器的技术,不过数量稀少。
春秋 酒器 1956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 高29厘米、长31.5厘米 这件尊整体呈兽形,立耳长竖,张口,口中有齿,长颈较粗长;体较长,下有四足,相对较短而细;身后有短尾。兽背上连有豆形器,下部内束,似圈足;上部类似豆盘,外饰三角形穷曲纹。兽身通体有纹饰,多为卷云纹。此尊继承了西周时期动物形尊以写实为主形态的传统,仅在纹饰上有细微的变化,但其尊口很大,为以前所不曾见。
春秋 盛食器 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楚墓出土 高19.5厘米、口径23.2厘米 铜盏盖上有握手和4个环钮,器有2兽耳和2环耳,下有3个足。盏盖握手及器下三足镂空,玲珑剔透,铸造工艺精致,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失蜡法铸造工艺是先将易熔的黄蜡制成蜡模,然后用细泥浆多次浇淋,并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做成铸型,再经烘烤使黄蜡流出,形成型腔,最后浇铸铜液成器。与此器同出的一件铜禁,亦...
春秋 盛酒或盛水器 1951年河北省唐山市贾各庄出土 高34.9厘米、口径10.9厘米 铜壶腹部饰以由双重结纽绳索形纹饰构成的12个方格,上下两层,每个格内均用赤铜嵌出狩猎纹。狩猎纹中有人物和禽兽等图形,人手持长矛,与兽争斗。兽形可辨的有牛、象等,禽有奔走和飞腾两种。嵌出的赤铜纹极清晰。在铜器上用赤铜镶嵌图案,始见于春秋晚期,除燕国外,在代、蔡、赵等国铜器中亦有发现。 ...
春秋 1973-1974年陕西省凤翔县姚家岗出土 长42厘米、宽16厘米 这是某种木制物品上所用的饰件,其外露的两面饰有蟠螭纹,与当时青铜礼器上的纹饰相似。饰件的一端为尖齿形,可能象征兽嘴。有一面有2个小钉孔,用于固定所嵌入的部位。饰件器壁坚厚,纹饰繁密,不仅能加固木制物件,还可以起到装饰效果。这种构件目前发现较少。姚家岗铜构件出土地点,位于秦都雍城遗址附近,先后出土过两批,有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