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战国 韩 酒具 1965年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出土 高8厘米、口长17.1厘米、宽12.3厘米 此铜舟器身饰错金夔纹,颈与圈足饰错金斜角云纹,制作精巧,造型优美。长治在战国时称“上党”,为韩、赵、魏三国交错地区,韩曾在此建立“别都”,可见其政治、军事地位的重要。分水岭墓地在长治北郊,墓地形制阔大,出土器物非常精美,当是韩统治者重要人物的墓葬。 整体呈椭长杯形,束颈,腹长...
晋 西晋 照面用具 1975年湖北省鄂州市出土 直径16.4厘米、边厚0.4厘米 湖北鄂城公元221年至229年为孙吴都城,改名“武昌”,一直是控制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也是当时铜镜铸造业的中心之一。这面铜镜,主要纹饰为四叶柿蒂纹,叶间有4对(8只)凤鸟,叶内各有1个佛像。用佛像作为铜镜的装饰,始于三国时期。这说明佛教信仰在三国两晋时期正在内地迅速传布,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印章 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 印面均长3.5厘米,宽3厘米 这3方印是北魏人封磨奴的官爵印章。2方印为龟钮,1方印为环钮,印文均为篆书。 勃海封氏是西晋以来的士族。在十六国前燕、南燕、后燕政权皆有人任高职。北魏有封玄之参与司马国璠、温楷谋乱将要被杀,家族受牵连应一同被杀,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准备赦免封玄之一个儿子,封玄之决定保全弟之子封磨奴,封...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量具 长30.9厘米 1952年罗福颐先生 捐赠 此尺正面刻10寸,每寸格内线刻山峦、屋宇、禽鸟,为北魏绘画风格。此尺久经使用,磨损较严重,当为日常用尺。 北魏官员为了多向国家交纳赋税取得政绩,也为了增加自己的粮食布帛等实物俸禄收入,收取租赋时采用“大斗”、“长尺”、“重称”。汉代一尺的长度是23—24厘米,东晋的一尺增加了一厘米,南朝的一尺也是2...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炊具 1961年内蒙古自治区吐默特旗出土 高19.5厘米 这件青铜鍑的口沿上有双立耳,腹部呈筒形,圈足上有镂孔。 青铜鍑适宜游牧时野炊之用,是北方游牧民族常用的炊具,也是草原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青铜鍑的使用范围广泛,从欧洲多瑙河流域到中国黄河流域的古代草原居民多有使用。西周时期,中国黄河流域的北方少数民族就已使用青铜鍑,6世纪以后,中国使用青铜的现...
晋 十六国 货币 直径分别为2.2厘米、2.05厘米 前凉是西晋动乱后出现在西北地区的政权,由汉族张氏家族世代执政,名义上则仍归属晋朝。西晋后期,许多内地人躲避战乱至西北地区,使这里的经济、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并多次击败前赵、后赵国军队的进攻。原来这里只用布匹做等价物进行交易,前凉则铸造货币取代布匹。
晋 十六国 货币 直径1.67厘米,重1.1克 此钱有外郭,钱文为“汉兴”,是中国最早的年号钱。 成汉是由賨人建立的政权。賨人本称巴人,先秦时期居住在嘉陵江上游地区,建立巴国。汉代规定巴人每户出赋40钱,巴人把赋称为“賨”,因而得名。一些賨人在汉代迁到汉中,于东汉末年拥戴五斗米道首领张鲁。张鲁投降曹操后,汉中人随同降曹。曹操在汉中军事失利,就把汉中人全部迁徙到北面的略阳、天...
晋 十六国 货币 直径2.3厘米、重2.2克 1959年沈子槎先生 捐赠 此钱有内外郭,钱文为隶书“大夏真兴”,铸于夏真兴年间(公元419-424年)。 夏是公元407年由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政权,都城是统万(今陕西靖边)。公元418年,赫连勃勃夺取长安城,由原来的大夏天王、大单于改称皇帝。公元425年,赫连勃勃死。公元427年,北魏攻取统万、长安,赫连昌逃到上邽。公...
新石器 齐家文化(前2500-前1500年) 照面用具 传甘肃省出土 直径14.6厘米、边厚0.15厘米、钮高0.5厘米 镜面中央微凸,桥形钮,镜背以钮为中心饰三道凸弦纹与两周锯齿纹。 此面青铜镜属齐家文化,由合范铸造,是目前所知时代较早的青铜镜之一。其镜身与镜钮形制为后世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及明清时期的青铜镜所继承。从这个意义上讲,齐家文化的这面青...
夏至春秋 齐家文化 生产工具 1960年甘肃省武威市皇娘娘台出土 铜锥长7厘米,铜钻长10.2厘米 这件铜锥呈长方形四面体,为纯铜制品,锤工精细,表面光滑。锥体棱角分明,一端为锤击而成的扁平锋刃。铜钻是用来穿孔的工具。此铜钻为纯铜制品,经锤打而成,因纯铜质软,又经使用,钻体己略为弯曲。在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地区,早在马家窑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铜器,至齐家文化时,人们则已经比较多...
夏至春秋 齐家文化 生产工具 1959年甘肃省武威市皇娘娘台出土 大的长11.5厘米、宽3厘米,小者长6厘米、宽3.9厘米 经检验,这两件铜刀为纯铜制品,锤击制成,表面有磨光痕迹。刀刃呈弧形,后端向内凹入,形成弧形把柄,刃锋较为锋利,可作切割工具使用。
商 蜀 祭器 1987年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出土 高85.4厘米、宽78厘米 长方形脸,长刀形粗眉,“臣”字形目,眼珠呈椭圆柱形突出眼眶,鼻部卷曲,阔口微张,露舌。戈形耳向两侧展开。额正中有高高竖起的额饰,上端内卷,中部饰刀状羽翅。左右两侧有方形铸孔,当为祭祀时便于扛抬使用。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被认为是蜀人祭祀坑遗存。出土的大量玉器、铜器等物,有许多明显受到中原文化的...
商 蜀 祭器 1986年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出土 高37.5厘米、重0.6千克 铜人头的面部方正,顶部平展,铸有子母口,以便戴冠。面部表情粗放,双眼圆睁,阔鼻,鼻梁突起,双唇紧闭。双耳垂穿孔,并以云雷纹为饰,脑后铸有长辫,发丝根根可见,颈部可接插木柄,其形象当与蜀人中的巫师有关。
春秋 越 盛酒器 湖南省湘潭市出土 高49厘米,口长27.2厘米,口宽19.5厘米 这件提梁卣器身呈壶形,带盖,扁腹,圈足。器盖及器身都铸有鼍龙紋、蛙纹、蛇纹相互混杂的图案。这些图案与云雷底纹相交织,构成一幅具有浓厚南方水乡地域色彩的图景。鼍龙,即扬子鳄,与蛇、蛙等相同,多见于南方潮湿多水的地区,以其形象为纹饰的器具当时很常见。
商 越 打击乐器 高69.5厘米、铣距56.5厘米 铙与钟的形制近似,不过铙使用时器柄向下,置于器座上,而发声的铙体则向上。钟则是悬柄在上,器身向下,垂挂于木架上。演奏时都是敲击口部。 此铙为单件,铙腔体作合瓦状,口缘微凹呈弧形,舞部中部有管状甬,与腔体相通,甬上有旋。铙腔体外正中减地,饰浮雕式变形饕餮纹,目部饰云雷纹。饕餮纹四周饰云雷纹,鼓部正中饰对象纹。铙腔体内壁铸一象...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