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文殊菩萨在佛教中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有不同的法相,文殊代表着智慧,是最高品级的菩萨。这尊文殊菩萨高15.5厘米,头戴宝冠,佩饰项链、璎珞、钏环,双手结说法印,右手轻拈莲茎,肩有莲花盛开,上有宝剑,象征斩断一切烦恼,左手亦轻拈莲茎,肩有莲花盛开,上放经书,代表智慧佛法,全身呈三折枝形象,扭动腰肢,曲线优美,下着天衣绸裙,双腿跏趺坐于仰覆莲台之上,莲瓣刻画细腻,瓣尖有祥云,台边...
闽北私人收藏有一面“宋代长柄双凤纹铜镜”(见图),该镜含长柄,总长23厘米,镜体圆形直径12.5厘米。圆形带长柄,素缘。镜背主纹饰为两凤同向环绕,双凤展翅,相对式排列,尾羽飘动,凤尾见蔓草形勾卷,极为美观大方,其细线浅浮雕为宋镜的另一突出特点,因此纹饰清晰华美。据笔者考证,同类同形同纹饰的双凤宋镜,四川成都曾出土一件,比该镜略小,长19.6厘米,据华光普主编《中国历代铜镜目录》第280页登载图录,...
曾在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甄选中露面的42件文物精品中,战国和汉代的青铜器共有5件,它们虽没有鼎那样的青铜重器,但件件均以工艺精巧著称,青铜卧鹿就是观赏价值极高的一件。 1965年2月中旬,距涟水城北12.5公里的三里墩,农民在黑土塘北部扩大水域面积时,发现了一座西汉古墓,出土的随葬器物共有93件,分布在石椁东端的有铜鹿、铜马、铜镜,嵌石青铜卧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铜鹿通角高52厘米、...
1981年初春,湘江岸边的垂柳刚刚绽出鹅黄色嫩芽,湖南湘潭县九华乡桂花村船形山农民朱桂武,带领儿子朱伢子和附近几个农民,在为建新住房挖地基。当挖到一米深左右时,忽然“当”的一声,朱桂武的锄头碰到了硬东西,他好奇地扒开土层,一只暗黑色锈迹斑驳猪模样的家伙呈现于眼前。大家立马围过来察看,个个目瞪口呆。倒是上过中学的朱伢子有见识,断定这是一件国家文物。 消息很快传开,来朱家看稀奇的人络绎不绝。傍晚...
甗,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 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许多...
1月20日,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在镇工会举办首届铜镜展。展出的300多面古铜镜全部来自当地5位农民历经数十年的收集整理。从夏商周,到元明清,每个朝代的铜镜,在偌大的展览现场,尽收眼底,方寸之地让每位参观者感受千年历史文化。(浙江在线拍友 邓德华 摄)
京山县苏家垄周代遗址因首次发现曾国大规模青铜冶炼遗存及出土一批铭文青铜器等重要收获,而入选“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1月17日,从北京捧回奖牌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称,考古证实了在丝绸之路、茶叶之路之前,中国有一条古老铜路,被称为“金道锡行”,而曾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曾国为获取铜料的“近水楼台” 从京山苏家垄,到随州文峰塔、叶家山,再到枣阳郭家庙,近年来...
最近,有市民在天府新区锦江绿道边发现山崖上有很多洞窟,昨日成都晚报记者从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这是近期已经发掘完毕的一处东汉-六朝时期崖墓群,共有200多座墓葬,规模之大非常少见。昨日,记者站在已经发掘完毕的正兴镇崖墓群所在的山上,看到密密麻麻的墓穴环山分布,颇为壮观。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该考古现场负责人潘绍池介绍,此次发掘总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发掘崖墓数量超过200座,分布时间从汉代到六朝,历时...
刚刚入选“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湖北苏家垄周代遗址近日公布考古发现,进一步揭开“曾国之谜”的面纱。在这一处包括墓地、居址、冶炼作坊的曾国大型城邑中发现大面积的冶炼遗存与厚重的青铜器,特别是多件“芈(mǐ)”姓青铜器,提示主墓主人为曾国最高统治者及“芈”姓夫人,同时还原《芈月传》传奇史事,并反映曾国与早期楚国的联姻关系。 苏家垄大型周代遗址位于湖北省京山县坪坝镇。考古结果显示,苏家垄...
1月16日,“鉴镜知古——绍兴出土铜镜展”在海盐县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由海盐县博物馆与绍兴柯桥区博物馆联合主办,引进展出绍兴地区出土的80余面铜镜,利用实物与展板相结合的形式,通过从战国到清代不同历史时代表性镜种的集中展示,展现了铜镜在青铜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熠熠光彩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此次出土铜镜展览将持续至3月15日,届时将与馆内在展的张元济先生后人捐赠文物展和基本陈列“海盐•嬴政二十...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6日公布湖北京山苏家垄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经过近三年的考古勘探和发掘,最终确认这是一处包括墓地、居址、冶炼作坊的曾国大型城邑,其中首次发现的曾国大规模冶铜遗存展现了曾国青铜器从冶炼、生产到流通的诸多环节,向世人揭秘一条古老的中国青铜原料运输的“南方之路”。 “本次考古首次发现曾国同期的大规模冶铜遗存,这对于研究周王朝经营和管理南方矿产资源提供了重要资料。”湖北省文物考古研...
一、铜鼓文化产生的稻作文化背景 (一) 珠江流域与东南亚的地理环境 珠江是我国南方的一条大河,主要流经滇、黔、桂、粤、湘、赣等六省区,流域面积453690平方公里。 珠江流域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部为云贵高原,中部丘陵、盆地相间,东南部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流域中部,气候温和多雨,多年平均温度在14——2...
这是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康熙青花棒槌瓶,所绘内容为三国故事铜雀台比武。建安十五年春,曹操在邺城建成的铜雀台,择吉日聚集文武百官设宴庆贺。曹操命众将比试箭法,胜者以锦袍一件为赠品。众将纷纷献技,逐轮淘汰,最后徐晃与许褚争夺锦袍,相持不下。曹操喜爱众将骁勇,各赠蜀锦一匹以解围。画面分两部分,曹操站在铜雀台的最高层,手捋胡须,得意洋洋,踌躇满志,观看众将比武。另一部分是众将骑马观看比箭,杨树上挂一战袍...
拙藏一件明代铜仙人骑驴香熏(见图),尺寸为21×16×8厘米,整体造像为仙人骑驴形象,驴形态逼真自然,伸颈扬尾作停歇状,头微左顾与尾部相应;颈部自上而下弯曲,肌肉层层暴突;头部仰起,双目炯炯,双耳直立;四腿站立,大腿部微显棱角,小腿至足部呈圆形;驴背上骑一仙人为香熏顶盖,仙人眉眼鼻唇处处匠心所具,衣帽别致独特,工艺细腻精巧,人物造型生动而不夸张,神态把握极其准确。尤其是人物衣饰非常突出,采用贴金、...
1月6日,“古蜀船奇”青白江区春秋战国青铜器专题展览在成都市青白江博物馆正式开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 “古蜀船奇”青白江春秋战国青铜器展展出的铜戈。钟欣 摄 此次展览共分“金戈铁马”、“丰衣足食”、“海纳百川”三个单元,主要展出的文物是2016年4月以来,成都市考古工作队、青白江区文物保护中心在大弯街道双元村的一次抢救性发掘过程中,出土文物中的一部分,共有120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