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战国铭文青铜大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数年前,我听说一位藏友处有一具30厘米长、带8个铭文的青铜大戈欲转让,便兴冲冲赶去。这位藏友告诉我,此戈出于山东南部,他多年前得到它时,戈身上颇多铁锈(估计在地下受到铁锈污染)。除了尺寸长大,当时看不出太多特异之处,因此他得以较低代价得到。不料在家里把玩、去锈时,无意中发现胡上有铭文痕迹,不禁大喜过望。于是他又花了许多功夫,最终在胡上清出8个铭文,经高手识读,左排为“谈公之戈”4字,其中“谈”字言字旁在右边,“炎”在左边,与现代汉语写法相反,这在古汉语中并不鲜见;右排为“作其元用”4字。

 

  笔者近年苦心觅求古铜兵,一上手此戈即再也放不下——铭文实在太漂亮了!只见8个铭文字口深峻,内宽外窄,铸态清晰,笔道劲健,字体秀逸。用放大镜观察,字口底部多处已经形成绿漆古包浆,与铭文周边的包浆浑然天成,非常自然。我初看即断定这些铭文是与整器一体铸成,比刻铭的铜兵器稀少得多,而且最难得的是经历两千多年风雨尚且如此完美;看器型,当为战国早中期齐鲁一带器物;全长约30厘米,最宽处约12厘米,在战国戈中算是超大型的;铜质精良,胎骨坚实,戈身上铸了5个穿,援内的刃部锋利如初。

 

  回到浙江后,此戈引起了本地收藏圈小小的震动,多位兵器藏友借去欣赏。恰巧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先生途经本地,有藏友即将此戈拿给马老看。马老多年来一直关注带铭文的古兵器,见到此戈后十分欣赏,讨了8个字铭文的拓片回去,准备深入研究。马老还特别提醒,从8个字在胡上的位置,以及右排“作其元用”4字的语义看,可能还有铭文被锈覆盖着。于是我鼓起勇气进一步清理胡上的锈蚀。我先用小锤子把锈敲松,再用棉球蘸弱酸敷在锈处使其软化,最后用竹片剔。多日之后,“谈”、“作”两字上部真的又露出两字,左排显现出来的是“去”字边一个“犬”字,即“去犬”,右排是个“子”字无疑。再往上清锈,没字了。

 

  由于“去犬”字本地无人能识,也为了进一步向马承源老师讨教,我携此戈去上博请教。不巧马老出差在外,幸得陈佩芬老师指教。陈老师见到此戈也很惊讶!为破解“去犬”字,陈老师搬出多部工具书,最终在《战国文字大字典》中找到了“犭去”字,确认此字与“去犬”左右偏旁互换,系同一个字,是现代汉语中“怯”字的通假字。至此,此戈上10个铭文全部识出:“犭去谈公之戈,子作其元用”。

 

  经搜集有关资料并分析,基本可以肯定此戈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某小国王族“犭去谈公”的兵器。剩下的问题是,“犭去谈公”究竟是何许人。根据此戈的出土地点山东南部,首先可以联想到的是春秋晚期当地的郯国王族,因为“谈”与“郯”字音、字形非常相近,而且戈的主人自称“谈公”,有可能是小国之君。

 

  春秋战国时期的郯国(现在山东郯城附近),领地甚大,北抵琅琊,南至江边,东临黄海,西接徐州,可谓泱泱之大国。据记载,公元前11世纪前后,远古帝王少昊氏的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封于炎地,称炎国。炎,古音亦读“谈”,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字,从而炎国演化为郯国。但是,史籍上有关郯国的记载很少,要确认“犭去谈公”的身份,真是谈何容易!笔者不揣浅陋,发表此文,本意即是向广大方家讨教。诚意期待众位方家有以教我。奇戈共证,不亦藏家赏心乐事乎?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