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战国铭文青铜大戈
数年前,我听说一位藏友处有一具30厘米长、带8个铭文的青铜大戈欲转让,便兴冲冲赶去。这位藏友告诉我,此戈出于山东南部,他多年前得到它时,戈身上颇多铁锈(估计在地下受到铁锈污染)。除了尺寸长大,当时看不出太多特异之处,因此他得以较低代价得到。不料在家里把玩、去锈时,无意中发现胡上有铭文痕迹,不禁大喜过望。于是他又花了许多功夫,最终在胡上清出8个铭文,经高手识读,左排为“谈公之戈”4字,其中“谈”字言字旁在右边,“炎”在左边,与现代汉语写法相反,这在古汉语中并不鲜见;右排为“作其元用”4字。
笔者近年苦心觅求古铜兵,一上手此戈即再也放不下——铭文实在太漂亮了!只见8个铭文字口深峻,内宽外窄,铸态清晰,笔道劲健,字体秀逸。用放大镜观察,字口底部多处已经形成绿漆古包浆,与铭文周边的包浆浑然天成,非常自然。我初看即断定这些铭文是与整器一体铸成,比刻铭的铜兵器稀少得多,而且最难得的是经历两千多年风雨尚且如此完美;看器型,当为战国早中期齐鲁一带器物;全长约30厘米,最宽处约12厘米,在战国戈中算是超大型的;铜质精良,胎骨坚实,戈身上铸了5个穿,援内的刃部锋利如初。
回到浙江后,此戈引起了本地收藏圈小小的震动,多位兵器藏友借去欣赏。恰巧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先生途经本地,有藏友即将此戈拿给马老看。马老多年来一直关注带铭文的古兵器,见到此戈后十分欣赏,讨了8个字铭文的拓片回去,准备深入研究。马老还特别提醒,从8个字在胡上的位置,以及右排“作其元用”4字的语义看,可能还有铭文被锈覆盖着。于是我鼓起勇气进一步清理胡上的锈蚀。我先用小锤子把锈敲松,再用棉球蘸弱酸敷在锈处使其软化,最后用竹片剔。多日之后,“谈”、“作”两字上部真的又露出两字,左排显现出来的是“去”字边一个“犬”字,即“去犬”,右排是个“子”字无疑。再往上清锈,没字了。
由于“去犬”字本地无人能识,也为了进一步向马承源老师讨教,我携此戈去上博请教。不巧马老出差在外,幸得陈佩芬老师指教。陈老师见到此戈也很惊讶!为破解“去犬”字,陈老师搬出多部工具书,最终在《战国文字大字典》中找到了“犭去”字,确认此字与“去犬”左右偏旁互换,系同一个字,是现代汉语中“怯”字的通假字。至此,此戈上10个铭文全部识出:“犭去谈公之戈,子作其元用”。
经搜集有关资料并分析,基本可以肯定此戈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某小国王族“犭去谈公”的兵器。剩下的问题是,“犭去谈公”究竟是何许人。根据此戈的出土地点山东南部,首先可以联想到的是春秋晚期当地的郯国王族,因为“谈”与“郯”字音、字形非常相近,而且戈的主人自称“谈公”,有可能是小国之君。
春秋战国时期的郯国(现在山东郯城附近),领地甚大,北抵琅琊,南至江边,东临黄海,西接徐州,可谓泱泱之大国。据记载,公元前11世纪前后,远古帝王少昊氏的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封于炎地,称炎国。炎,古音亦读“谈”,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字,从而炎国演化为郯国。但是,史籍上有关郯国的记载很少,要确认“犭去谈公”的身份,真是谈何容易!笔者不揣浅陋,发表此文,本意即是向广大方家讨教。诚意期待众位方家有以教我。奇戈共证,不亦藏家赏心乐事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