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新石器 径7.4、厚1厘米 1981年 章立凡先生 捐赠 镯身较宽,内壁平直,镯面以浅浮雕和阴线刻相同的带状纹饰四组。每组沟内阴刻细线回纹。回纹之间用纵横交错的直线纹分为五组。与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所刻纹饰相似。 镯大致可分臂镯和腕镯两类,多见于南方诸文化,如太湖地区马家浜文化即己出现,崧泽文化较为多见,良渚文化则相当普遍。 (王俪阎)
元 高26.9、口径6.8、足径8.2厘米 1982年卜瑞平先生 捐赠 侈口,细长颈,垂圆腹,圈足。器身彩绘褐花,以弦纹隔成两个纹饰带,上下各绘三朵位置相对错开的写意花卉;腹部近底处露胎,胎色青灰有杂质,底足无釉,瓶口有修整过的痕迹。该器是元代磁州窑烧制的一种大众化的实用器。 (杨桂梅)
宋 长5.8、宽2.7厘米 唐代飞天一般身体扭转,胸以上部位做正面造型。宋代以后飞天多俯身,面向前飞行。这件飞天是典型的宋代风格,身体平展而略有起伏,通过宽窄不同的阴刻线刻划的衣纹及镂空飘带将云中飞行的动感表现地自然流畅。
商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8、宽4.2厘米 器圆雕鸮形,站立状,头部有双角相连,正中钻一个圆孔。大勾喙,斜伸前方并向胸内弯卷。双翅紧贴于背部,正中雕刻脊齿,双腿及宽尾支撑身躯,双足粗壮并雕出四爪。双阴线雕刻纹饰,腹、翅饰翎羽纹,全身饰勾云纹。鸮面的喙部被极度夸张,粗腿和大尾羽也别具特色,形象十分威猛。商代的玉凤,凤首多加羽冠装饰构成神鸟形象,而凤身则与同时期的玉鸮形...
清代南红玛瑙小船 嘉兴民间收藏玉器展正在嘉兴博物馆展出,在参展的18位民间藏家中,杨勇算是比较资深的玉器藏家。开着一间玉器行的他,每天的生活工作都和玉器紧密相连。他个人收藏玉器两百余件,以明清玉器为主,多为赏玩件,器型比较小巧精致。此次玉器展中,有13件藏品来自杨勇。 清乾隆仿古白玉觥是杨勇比较喜欢的一件藏品,5年前,他托朋友在英国藏家的小型拍卖会上购得。“无论是玉质,还是制作工艺,都...
明定陵水晶羊首带钩 带钩,即带扣。古人用之连接束腰,一头有钩,一头有钮,功能相当于现在的皮带扣,也可悬挂囊袋、装饰品等。带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趋于成熟,汉代发展至鼎盛。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加方便、坚固的鞢带逐渐取代了带钩的使用。此后日益衰微,直到元明清三朝再次兴盛。带钩作为衣饰的一部分,它的制作往往十分精美,造型多种多样,所用材质不限,玉石、金属、骨、木等现较为多见。材质珍贵...
那个时候的人到底有没有哲学和宇宙观了呢?当然有了。别忘了中国哲学核心的《易》,它最早的根就是伏羲八卦,也就是起于三皇时代,我们上面一章已经分析了,三皇时代大致指的是兴隆洼文化到红山文化之间的这三四千年间。《易》的存在是事实,伏羲制易即使只是个传说,我们也知道所有文明里的传说都是有一定依据的,都在反映远古时代的一些文明密码。易学家通过对红山文化考古遗迹的观察,就曾经得出了红山文化已经具有了简单易学认...
图片为网络配图 制作玉器必须有玉料,在八千年前的兴隆洼,那是玉刚从石头里被发现的时候,磨制玉器的玉料必定是在当地得到的。四五千年前的各文化制作玉器是不是也一定是这样呢?史前文化玉器“就近取材”曾经是主流的观点,这个观点至少用在红山文化的身上是贴切的,已知的红山玉器确实基本来自于它本身的核心所在地岫岩。但是,随着另外几个文化被发现的玉器越来越多,这个“就近取材”的判断正在越来越被修正。 ...
马家浜文化玉玦 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出土 文明的进程一定是有一种延续性的,不大可能在两三千年的时间里出现断层,像中原地区在1931年就已经由梁思永先生发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三层堆积,证明了在纵向的时间轴上各文化发展是未中断的。那么横轴呢,在三皇五帝时代的“五朵金花”又如何呢?毕竟在史书里,从夏开始就是一个有文化主干的中华文明体了,在此之前的那些史前文化不可能毫无理由地一下子就从五个...
清代苍龙教子玉带钩 文化开始发展后,一定会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系统化,而发展到高级阶段又一定会把复杂的东西再次简单化,这种简单是在系统化基础上的简单,极为洗炼但又直指核心。儒家对于君子的标准和要求就是这样,在《论语》洋洋洒洒说了一部书之后,也非常简洁地归纳出了三个词组十五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君子的标准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说的“五常”,是做人的处世...
宋代 青白玉孔雀形钗 何谓世俗器呢?从“五胡乱华”开始,经过南北朝长达二百多年的民族大融合、思想大融合,东汉以来的世族政治和著于私门的学术传统已经被彻底打破。第二帝国(隋、唐、宋)的框架是汉代儒学传统被打破后再次重建起来的,虽然核心没有变化,但经过了血统的混合、文化的冲击,再次构建起来的帝国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制度甚至到服饰制度都有了深刻的改变。 唐代实际是由汉化后的鲜卑贵族建立的朝代,虽...
东汉 透雕“长乐”玉璧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皇帝里有两位“玉痴”,一位是北宋的道君皇帝赵佶,另一位是清朝的乾隆皇帝弘历。因为徽宗对古玉的喜爱,带动了一批饱学之臣研究古玉和古物,从而兴盛了金石学,同时还催生了古玩的作假行当。乾隆皇帝喜爱收藏、研究古玉是非常著名的,在故宫档案里的乾隆藏玉名录中有大批的古玉被登记为“汉玉”。是的,在中国的玉文化里汉代确实是一个顶峰,不过准确地讲,我们应该称之为战、...
明 (1368-1644年) 1958年北京市昌平区定陵出土 通长18厘米,重26克
清 (1636-1911年) 通高14.7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6.7厘米 白玉,带盖。壶子母口,短颈,长弧腹,平底,四足。壶体光素无纹,一侧有兽吞式流,流下为兽面卷云鼻,流两侧刻成飞翼状翅,紧贴于壶上腹及肩部。壶体另一侧有把柄,雕刻成卷云状。盖纽为花蕊形,中部为花蕊,四周为花瓣,盖面呈弧形,光素无纹。玉为新疆和田白玉,玉质光洁莹润,没有丝毫杂质,十分纯净。壶体造型精美,雕刻圆润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