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明 杯:高5.5厘米,口径5.9厘米,足径3.3厘米;盘:长18.7厘米,宽14.6厘米 此套器物为一杯一盘。杯为菊瓣形口,圈足,两侧透雕菊花形耳。杯身从上至下共三层菊瓣,上下18瓣,中间16瓣,双耳菊花为12瓣。托盘为长方形,浮雕有鹭鸶、荷花叶、螃蟹纹及水波纹,盘中心有圆形杯托,用于置放玉杯。 鹭鸶又称白鹭,中国古代也称丝禽,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水鸟,唐代大诗人杜牧著有《鹭鸶》一首...
明 通高7.2厘米 1956年周庆歧先生 捐赠 青玉质地,立体圆雕。玉杯为直口弧腹,圈足。内壁光素无纹饰,外壁两侧分别琢一立体圆雕的螭龙为耳,螭龙前爪攀附与杯口沿处,后爪蹬与杯壁,长尾盘绕与杯腹,形体流畅,生动自然。口沿饰锦地涡纹一周,腹部满饰回纹,腹下部饰云带纹一周,圈足饰回纹一周。 玉杯为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明代玉杯雕刻极精,种类繁多,常见的主要有双耳杯、...
大朝中统二年(1216年) 边长29.5、厚4.5厘米 1959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僧人墓塔铭,上刻志文五行,共三十六字。“玉公”、“证公”分别为葬主福达、永住之师,因死者为觉悟得道之人,故称“觉灵”。“中统”为忽必烈年号,其时元朝尚未建立,称“大朝国”,史称蒙古时期。 撰文:盛为人
西周 宽5.3、高8.2厘米 此器内圆外方,形状不甚规整,射孔内壁略呈拱形,外壁磨制不圆正,部分孔壁与方形外壁相重合,器表无装饰纹。良渚文化的琮上多有构图复杂的神人兽面形象,一节至多节不等。商代玉琮较为简练,妇好墓出土有弦纹和蝉纹琮。周代玉琮多为一节式,节较长,多光素无纹,少量饰有凤纹、兽面纹等雕刻纹样,但图案均较简化,显示出一种退化的装饰作风。
商 长5.3、宽1.4厘米 虎作匍匐状,伏耳,下颌抵地,四肢粗壮,尾硕大几乎与身等宽。虎号称百兽之君,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开始被人神化。仰韶文化墓地内发现了用蚌堆砌的龙、虎造型,说明虎和龙一样成为人们崇拜的神兽。商代妇好墓中出土八件玉虎,造型工艺繁简不一,但都刻意表现虎的威猛。殷墟大型虎纹石磬,风格与此虎颇接近,侧卧,头部硕大,张口露齿,上下尖齿很长,头顶还有一个角状的装饰,威猛之气赫然而...
商 长5.7厘米、宽1厘米 此器为鱼形,周身光素,圆眼、短吻,线形口,短尾,尾末端不分叉。鱼鳍以阴线刻短斜线。商代玉鱼很多,在出土动物形玉饰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多直身鱼,少量为弯身鱼,有的作成刻刀,体形长短不一。
西周 长6.2、宽4厘米 鸟首有冠状突起,沿颈部向后舒展,末端向上翻卷。尾分两支,长尾向后伸展末端翘起,短尾向前弯卷直抵下腹。圆眼、钩喙、宽尖翅、粗短足,形态古拙,立体感强。在喙、冠末和短尾羽三个弯卷处钻三个透孔,胸部转角处也有一个穿孔,这四个孔可以将鸟形饰加以固定。鸟身纹饰线条基本为比较单一的直线或曲线,但胸部则雕刻比较特殊的卷云纹。玉鸟形象简化,图案与青铜器上的鸟纹具有一定共性,与...
西周 长8.4、宽1.3厘米 此器直身鱼形,鱼口宽短,中部有一个透钻的小孔。圆眼,眼球隐起。颈下部内凹。无鳞纹,鳍均为短斜阴刻线。短尾分叉,略向上下撇,尾端较平直。西周的墓葬中出土玉鱼较多,一部分是佩饰,另一部分是明器。佩饰多较精致,明器则质地差,刀法简陋。
战国 魏 晚期 1951年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 通长46.2厘米,剑身宽4.6厘米,首径4.5厘米,格高1.5厘米,宽6厘米,璏长4.8厘米,宽2.6厘米,高2.1厘米 剑体较长,脊呈直线,斜从,前锷收狭,玉格作“一”字状,上雕谷纹,圆茎,圆玉首,端中央为涡纹,周琢谷纹。剑鞘附玉璏,上饰谷纹。 西周晚期,剑上开始以玉装饰,春秋晚期,出现了“玉具剑”,即剑体的“首”、“镡”、剑...
商 武丁时期 1976年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 长7.3厘米、宽5.4厘米、厚0.6厘米 此器为片雕,左右对称。蛙伏卧,前肢外伸,后肢内屈。宽头、方目、肥身、短尾。背部以双线刻对称云纹,双目间有一圆孔,可系佩。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彩绘和雕塑中蛙形象就已出现,玉雕蛙则最早见于良渚文化。有学者认为蛙象征多产,先民用以祈求生育繁衍。也有认为,蛙与农事有关,被用来祈雨祷水。此件玉蛙尚存有未退...
商 长5.4厘米、宽2.6厘米 此器身扁圆,头、身、腹、翅部位齐全。肢前屈,翅后伸,口尖突、尾圆钝,前后分段,体型肥硕。口部有小孔,胸部对称饰卷云纹。此蝉体型、双翼较长,商代玉蝉中还有体型双翼较短的形式,如藁城台西和滕州前掌大出土的玉蝉,尾部较尖,翅收于尾部,整器近三角形。新干大洋洲出土的玉蝉头与身分界明显,短翅只及腹部的一半。这些情况表明当时的玉蝉在各地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
商 长5.6厘米、宽2.5厘米 此器正面为带冠兽面,以阴刻线刻划,突吻、细眉、圆眼、立耳、悬垂状大鼻。两侧为向后波浪状伸展的翅膀,至末端折收。全器抓取蝙蝠展翅时的动作加以夸张,又以兽面来神化动物原有的面部特征,两侧的翅膀也像是兽面张开的双耳,极具神秘色彩。
商 武丁时期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长7、宽1.6、厚0.3厘米 此器弧形,扁圆梭状,鱼身刻两排大块鳞纹至尾部,鳍以阴刻斜线表示。尾分双叉,尾端平齐,略向外撇。鱼形佩饰在商周时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玉器之一,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就有鱼化龙,龙变鱼等龙鱼互变的传说。周代大墓里存在以数十条玉鱼分布在棺椁之间及附近的摆放方式,表明人们对于此类佩饰的重视。
网络配图 5月18日,湖州市博物馆推出“琢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典藏玉器展”。 此次展览共展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玉器103件/组,矿料13件(组),分为璞玉浑金(璞石)、琢玉成器(攻玉)、美玉如斯(陈玉)三大部分,分类展示各类精美玉石矿料、古代玉器半成品和成品,通过以实物展览的形式向观众展现玉器的制作流程、工艺特点和精巧的制作技艺,并从美石到美玉过程中,玉作工匠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审...
清 通高8.85、宽9.4厘米 1956年周庆岐先生捐 捐赠 玉质洁净光滑,色泽微黄。壶体扁圆,直口,短颈,平肩收腹,圈足、颈肩部连接一对宽扁状勾形耳,器腹变形夔龙纹一周,盖面光素,纽作绳纹一周,造型典雅,工艺精湛。 (张燕燕)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