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玉璧 直径26.2cm 孔径4.2cm 厚1.2cm 玉琮 通高9.9cm 射径8.42cm 孔径5.8cm “土筑金字塔”藏大量玉器 记者:在长达八千余年的中华玉文化历史长河中,地处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玉器之重要性世人皆知,而那些神人兽面纹、蚩尤纹以及冠状器等纹饰、造型,也给良渚文化玉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您能否简单为读者讲述一下其发现及发掘过程? ...
网络配图 北宋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更加促进金石学的兴起,城市经济的繁荣,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个出色的艺术家,爱好艺术,这对工艺美术的发展给予巨大的影响。 宋代出土古玉增多,滋长了仿制古玉之风,周朝、汉代的古玉器大量出土,包括良渚文化玉等出土,朝廷及士大夫热于收集、整理研究,金石学的形成...
网络配图 东周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制玉工具,尤其是磨制技术的改进,旋转的速度加快,并开始采用硬度更大的金刚沙粉。进步的工具和有效的磨砂,促进了制玉技术的突飞猛进。东周玉器多出土于墓葬,不但数量大,工艺也十分精湛。东周玉器承袭商殷、西周的传统,制玉技术向精巧、华丽的新工艺方向发展。经历春秋时期的过渡,至战国初期,制玉技术有长足的进步。战国玉器种类丰富多样,造型优美,纹饰绚丽繁缛...
网络配图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征,凡是具有坚韧的质地、莹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这五种特征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在美玉上雕刻有吉语文字,则是东汉玉器的一个显著特点。东汉的玉器在玉雕加工技艺提高的同时,在刚卯、玉璧等佩饰或陈设玉雕艺术品上出现了吉语文字,流行的吉语有“宜子孙”、“长乐”、“长宜子孙”、“延寿万年”...
网络配图 早在远古时代,龙以高度神化的形象出现于东方。据考古学家介绍,龙是古代中国的图腾,后来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描绘龙的形象的龙纹,是中国民族传统艺术中最富生命力的一种图案。数千年来,不论中原地区或北方边陲,许多民族的人群都喜龙纹,把龙视作富贵吉祥的标志。 保存于博物馆里公认为时代最早的,乃是镌刻于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商周时代的玉器文化,把龙纹艺术的历史推前了一两千年...
网络配图 “古之君子必佩玉”。玉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王公贵族的墓中赔葬玉器,历来是一种吉祥富贵乃至权势的象征。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西周时期的虢国墓地出土的19000余件中,玉器就占3000多建。这批玉器数量之多,工艺之精,玉质之好,研究价值之高,在周代的考古中实属罕见,是虢国墓地出土文物中的精华,被誉为我国先秦时期的艺术珍品。 虢国墓地出土的玉器从制作工艺...
网络配图 独山玉是南阳的特有产品,全国独一无二。南阳独山玉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玉之一,距今已有6000多年。它色鲜质润,早已被收藏家们所推崇,在玉石市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独山玉质地细腻,纯净,具有油脂或玻璃光泽,抛光性能好,透明或微透明。硬度为5.5至6.5度。独山玉为多色玉石。常见为两种或三种以上色调组成多色玉,颜色鲜艳,分别称为:水白玉、白玉、乌白玉、绿玉、绿白玉、天蓝玉...
网络配图 血沁,一般人认为是玉器随葬,由亡故之人血液所沁而成,所以又叫书尸沁,其实并非如此,而是玉器在地下埋藏时间久了,玉质松软,与之相邻接的带有红色矿物质沁入玉体之故。古玉沁色有红、黑、黄、绿、白等等,俗称13彩,其实还不止。血沁也有多种多样,如宝石红、鸡血红、朱砂红、樱桃红、洒金红、枣皮红等等。 真的血沁,其玉苍老温润,精光内含,土锈、土斑较重,一看便知是古玉。最近二三个双...
新石器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 长4.7厘米、宽1.7厘米、高1.5厘米 蝉首扁平圆形,刻划圆圈纹和折线等表示双眼和口部等器官。尾上翘,圆弧形。身两侧及腹部略凹,背部雕数道凸弦纹。腰部有一对横穿孔。纹饰简练,身体肥壮,造型古拙,尤其是浅浮雕技法,更是形成触之有感,视之若隐若现的效果。蝉是较早被用于玉石器加工的动物形象,可能因其饮而不食、蜕变再生的生长过程引人关注。
新石器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 宽8.3厘米、高8.2厘米 璧是中国传统玉礼器之一,多为圆形。红山文化除少量圆形璧外,还独有外廓和中心孔为圆角方形或四角为直角的方璧,一般中间厚,四周薄,通体素面无纹,边缘打磨如刃状。除中心大孔外,璧边缘通常还钻有1-3个小孔。
商 长6.75、宽2.2厘米 1955年叶叔重先生捐 捐赠 青玉,有白色沁,残留红色涂朱。玉鱼扁平,嘴有小孔,两面阴线刻出鱼眼、鳃、背鳍、腹鳍等轮廓线。脊背部还刻划一道道斜线。鱼体身厚边薄,雕琢得十分精细。 玉鱼是商代动物形象玉饰中最常见的一种。如安阳小屯就曾发现数量众多的玉鱼,说明当时人们以鱼为吉祥饰物。 (王俪阎)
新石器 良渚文化 1984年浙江余杭钟介出土 直径17.6厘米、孔径5.2厘米 璧是良渚文化最有特征的玉器之一,在大墓中经常与琮、钺等构成固定的玉器组合。《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这里的“肉”与“好”分别指代玉器的实体与中心孔。良渚文化的玉璧多为规整的圆形,中心孔径小于器体,在璧类器物中比较典型。除了礼器功能外,璧还是权力、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商 长4.7、宽2.1厘米 1955年叶叔重先生捐 捐赠 深褐色玉。鱼形扁平,前部较夸张。吻部作前伸喇叭形,体宽,尾粗短。两面对刻眼、背鳍、尾线等轮廓。鳞及腹鳍用简单的直线表示。鱼鳃上凸起处钻孔为穿,以便系配。 (王俪阎)
商 长5.1、宽2.1厘米 1981年 章立凡先生 捐赠 鹦鹉扁平,勾喙,头冠雕刻成锯齿状扉棱,短翅,长尾,枝头站立状,钻孔为眼,两边对刻出翅膀轮廓。剪影式的造型,抓住了鹦鹉侧立时的特征,十分生动。 玉鹦鹉是商代动物形玉饰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雕刻精美,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其共同特点。 (王俪阎)
商 长4.2、宽1.9厘米 1981年章立凡先生捐 捐赠 玉龙扁平,有黄色沁,身曲蜷呈半环形,两边对刻眼,半角,前肢等轮廓线。两半角合一整角,背部钻孔为穿。造型简洁有神。 臣字眼及蘑菇形角是典型的商晚期龙纹所具有的特征。(王俪阎)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