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一架望远镜的见证 --国民党军"王牌"师的覆灭 这架1945年生产的6倍双筒军用望远镜,金属框架,黑色的电解胶纸包皮,性能良好,至今仍清晰可用。这架望远镜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指挥作战时随身携带的物品。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国民党吹嘘得神乎其神的整编第74师全军覆灭,张灵甫被击毙。该架望远镜作为有着"...
马灯照亮黎明夜 --朱德在1947年撤退延安时使用的马灯 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经过初次较量,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部队71万余人,使蒋介石全面进攻解放区的计划破产。无奈之下,蒋介石只得变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大举进犯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边区。蒋介石在南京召见胡宗南,部署进犯陕北方略,企图攻占延安,以打击中共中央首脑机关并消灭西北解放军来鼓舞士气。3月,蒋介石的得意门生胡宗南指挥25万兵力...
在全国解放战争馆里,陈列着一架老式的军用望远镜。这架望远镜是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时使用过的。 1947年初,解放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随着国民党军"全面进攻"的失败,蒋介石又调集了34个旅约25万人,向陕甘宁边区进犯,企图攻取延安,占领陕甘宁解放区。 陕甘宁解放区,东临黄河中流峡谷,西抵环江,南至渭北山地,北傍长城。首府延安,自1937年起成为中共中央和人民军队总部所在地。面对国民党军的猖狂进...
在全国解放战争馆里,陈列着一份毛泽东签署的保卫延安的作战《命令》。 毛泽东签署保卫延安《命令》是在1947年的3月16日,当时正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西北战场处于极端困难的时刻。国民党军统帅部以25万人的兵力进攻陕甘宁边区,其中胡宗南部15个旅14万人的兵力,气势汹汹地进攻延安,至当日已突破人民解放军防御部队的第一线阵地,延安处在国民党军重兵压境的危急情势之中。 1946年6月,...
这是一枚特殊的军调部臂章,它长9厘米,宽7厘米,制作于1946年1月,是当时李克农任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秘书长时佩带的。1959年军事博物馆筹建时由其子李伦捐献。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经过43天艰苦、复杂的谈判,终于签订了《会谈纪要》即著名的《双十协定》。1946年1月5日双方达成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并于1月10日正式签字,同时,分别下达"停战令"。协议规定从...
红色的证件,是被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之父"的朱瑞于1945年在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时的代表证。它凝聚了中共中央、人民军队和广大群众对朱瑞的信任和希望,也反映了朱瑞以自己的忠诚和才干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朱瑞的七大代表证,呈对折的竖长方形,长8.4厘米,宽6厘米,外用紫红色绫子装潢,内贴一张略小的有文字内容的白纸。打开代表证,左边框内上方从左至右横书"中国共产党第七次...
人们曾把炮兵誉为"战争之神",是因为炮兵在战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炮兵学校的诞生,是人民军队炮兵发展史上一件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它的校牌,也就成了见证这一历史事件的极其珍贵的文物。 延安炮兵学校校牌,由6块木板构成。每块木板上面隐约可见残留的白色痕迹,可以想象原先是用白色涂料作底。每块木板略呈菱形,边长约50厘米,厚约9厘米。"延安炮兵学校"6个有力的黑色行、楷书大...
军事博物馆珍藏着一支埃德加·斯诺赠给项英的"派克"钢笔。这是一支老式的"派克"钢笔,长12.5厘米,暗红色的塑料质笔身镀有金色的圈纹,已经有些变黑的金黄色笔头上依稀可以看出"PARKER JUOFOLDPEN"字样。这种老式的"派克"钢笔现已存世不多,再加上其特殊的历史价值便更显其珍贵。 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1928年来到中国。曾作为《密勒氏评论报》的记者,...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抗日大义于不顾,动用了8倍于新四军的兵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军长叶挺不幸被捕,浩繁史籍中也因此又承载了一幕"千古奇冤"的悲剧。叶挺这位决胜汀泗桥、血战贺胜桥、大败吴佩孚、勇克武昌城的北伐名将从此身陷囹圄。身陷险境的叶挺将军首先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安危与荣辱,而是关心和挂记与自己浴血奋战的部属们。为解救那些过着非人生活的部属,他首先以自己有病,需要有专门医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使用劣势武器装备,同日军展开了英勇卓绝的斗争。这把大刀和已缺失木柄的手榴弹就是冀东军区潘家峪复仇团使用过的土造武器。它们不仅向人们诉说着日军制造惨绝人寰的潘家峪惨案的暴行,也诉说着惨案幸存者坚决抗日和誓报国仇家恨的英勇历史。 潘家峪,位于河北省丰润县城北30公里处,座落在燕山山脉腰带山东麓。全村有220户人家,1 700人。这里群山环抱,溪水长流,果木成林,...
白求恩大夫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使用的这把止血钳长130毫米,呈白色,有锈迹,白求恩逝世后留给了白求恩护士学校。它曾在抗日救国斗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3月3日诞生在加拿大安大略州格雷文赫斯特镇的一个牧师家庭里。从小受身为外科医生的祖父的影响,白求恩对医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应征入伍,战后继续完成学业。1924年,他作为知名的青年医生在美国底特律...
这门普通的迫击炮,因八路军用它击毙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而著名。这是八路军在华北战场上第一次击毙日军中将级军官。连日本报纸《朝日新闻》也承认:"自皇军成立以来,中将级军官的牺牲,是没有这样的例子的。" 阿部规秀,1886年生于日本青森县,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青年时期曾在关东军服役。1937年8月,升任关东军第1师团步兵第1旅团旅团长,驻屯黑龙江省孙吴地区。同年12月,晋升为陆军...
在艰苦的岁月里,毛泽东和人民同甘共苦,共度难关。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他率先垂范,开荒种地,树立了共产党人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光辉形象。 抗战时期,由于日伪军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及封锁,造成了解放区严重的经济和财政困难。党中央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发展生产。毛主席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从1939年开始,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先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陕甘宁边区军民...
眼前的这面旗帜,是中国抗战时期山东抗日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的标志性的旗帜。它是用红、白色布料做成的,呈横长方形,长1.4米,宽0.86米。旗面的大部分为一整块红色布料,下部拼接了一长条红布料,左下角损缺。右侧的竖条白布上用标准的楷书写着"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12个字。右侧边缘连有白色旗套。看得出,这面红旗经历了战火的考验。 1937年下半年日军大举进攻华北、侵入山东的时候,毛...
陈列在抗日战争馆的这架望远镜,在抗战时期一直为周恩来所用,特别是在山西抗日前线,发挥过重要作用。 1937年9月,周恩来根据中央指示,从西安前往山西,敦促阎锡山抗战,同时商讨八路军入晋后的有关事宜。9月7日凌晨,周恩来、彭德怀、徐向前赶到太和岭口会晤阎锡山。此时南口、张家口相继失守,天镇晋军不战而溃,傅作义部也正准备从大同撤出。阎锡山在连遭挫败后,对抗战已失去信心。周恩来耐心地向阎分析形势,说...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