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故事之“珍贵的延安炮兵学校校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人们曾把炮兵誉为"战争之神",是因为炮兵在战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炮兵学校的诞生,是人民军队炮兵发展史上一件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它的校牌,也就成了见证这一历史事件的极其珍贵的文物。

延安炮兵学校校牌,由6块木板构成。每块木板上面隐约可见残留的白色痕迹,可以想象原先是用白色涂料作底。每块木板略呈菱形,边长约50厘米,厚约9厘米。"延安炮兵学校"6个有力的黑色行、楷书大字分别写在6块木板上,将木板依次拼接起来,就形成一个大的弧形校牌。当年是留有间隔地安装在穹形校门上部的。校牌现已褪色,并有裂纹,说明它有一个饱经风霜的历史。

延安炮兵学校正式挂牌,标志着人民军队炮兵训练进入了一个专门的正规化炮兵院校培训的新阶段。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仅有一些炮兵连,通过中央红军学校里的炮兵队培训炮兵人才。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总部于1937年底至1938年初组建了炮兵团,扩大了炮兵部队。周恩来还为炮兵团购买过炮队镜等器材。此后,炮兵部队不断发展壮大,急需大批炮兵骨干人才。1944年12月4日,中央军委决定以延安炮兵团为基础,组建炮兵学校,集中力量迅速培养大批有较高素质的炮兵人才,将校址定在延安南泥湾陶宝峪,此时仅有各种火炮16门。炮兵学校积极选调教员,加紧编写教材,到处收集器材,突击开挖窑洞。经过紧张地筹备工作,终于在1945年3月15日开学上课了。由于当时正在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直到8月1日才举行开学典礼。朱德、叶剑英、萧劲光等领导出席并讲了话。当时,"延安炮兵学校"校牌就被庄重地安放在校门的上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第一所炮兵学校,就这样诞生了。

延安炮兵学校,是培养人民军队炮兵基层指挥员的军事学校。在它的校牌下迎进了大批新学员,经过学习,又送出了大批合格的炮兵人才。学校的领导成员有:郭化若校长(后为朱瑞),邱创成政治委员,匡裕民副校长,张志发训练部长,刘登瀛政治部主任,朱光校务部长(后为赵金城)。首期学员从八路军、新四军各部队和地方机关、学校等单位,招收了1 000余名学员,学制8个月,共编制3个炮兵学员大队,10个中队,1个迫击炮大队,1个工兵科。学校的训练方针是"以技术为主,战术为辅",一切服从当时战争的急需。所学课程包括射击技术、战术运用、火炮操作、侦察指挥和马术、行军、宿营等,还有工兵的一些内容。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精讲多练"的原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全体学员经过艰苦奋斗、勤学苦练,终于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1945年9月,第一批学员提前毕业,奔赴抗日战争各战场,为打败日本侵略军做出巨大的贡献。

随着革命战争发展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将延安炮兵学校立即迁到东北",加快炮兵建设。1945年10月,炮校迁往东北。12月改名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炮兵学校,后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朱瑞炮兵学校等。为了纪念人民军队创建的第一所炮兵学校,人们取下了"延安炮兵学校"的校牌。作为这一事件的历史见证,炮校校牌被送往军事博物馆珍藏并陈列,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图片文字均来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解放军报社网络部 联合主办的走进军事博物馆专题)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