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本文中所说的佛教哲学,是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来看待的佛教义理之学。先辈学者汤用彤先生说过“佛法亦宗教亦哲学”。笔者的理解,佛法,严格地说,可以被限定在佛教教理的范围内。宽泛一点,它包含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部内容,那就指的是佛教了。因此,佛法,从其出发点和内容看都是宗教的;而从它的理论基础,从它不得不借助名句相、概念来表述这一点看,它关系到我们的思维与语言,也就关联到思维语言的规则,于是不得不有逻辑的成分...
2016年5月16日,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内,中国嘉德第二天的拍卖落下帷幕,当晚北厅正在举办嘉德招牌书画夜场大观。而南厅则举行了两个佛教艺术专场: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 和万法归一——宫廷造像精粹,最终均圆满收槌。两个佛教专场虽不似大观被围堵的水泄不通。但现场亦是站满了人,仅从人气就不难看出近几年佛教艺术的升温。旃檀林专场中推出了80余尊各地区、各时期的金铜佛造像,充分反映了各个时期重要风格流派的...
佛教伦理是佛教全部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佛教实现人生解脱的基本信念和方法。和其他宗教一样,佛教的理论与实践也离不开伦理道德因素,佛教的信徒也离不开社会伦理道德之网。由此,佛教的创始者和继承者也都把伦理道德作为信徒获得美好许诺——解脱,实现人生理想——“涅槃”的前提和保障。在佛教根本理论苦、集、灭、道“四谛”中,“道”谛即是实现人生理想“涅槃”的方法,是伦理的重要内涵。佛教的戒、定、慧三学的戒学...
一、前言 藏传佛教盛行于藏族社会,作为其特殊产物的寺院经济对藏族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吐蕃王朝以来,寺院经济在藏族社会中渐行渐盛,尤其是格鲁派兴起以后。在历史上,庞大的寺院组织并不单纯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它曾占有着西藏数量众多的土地和农奴,除了经营农、牧两大领域外,还广泛涉足于商业、手工业、运输业、信贷业等各个社会经济领域。持有巨资的寺院集团无可置疑地成为高居于西藏社会上层的经济实体和政...
一、汉文佛经小的神足通 神足通,又作如意足通、变神足、神境智通、神境智证通、身通。乃属佛教五通之一,六神通之一,神通原是印度的一般信仰,后来在佛法中渐渐流行,并被视为诸佛菩萨用作度众的方便法门之一[3]。在习惯于神教意识的一般信众中,由于对佛存有神奇的想法[4],故神通也一直被视为一种神奇变化的法术。一般而言,神通有六种,称马“六神通”,即:神足通、天耳通、知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
一、藏传佛教伦理的基本特征 自从藏传佛教在广裹的青藏高原形成和发展起来以后,佛教和藏族便形成了水乳交融,难解难分的关系,藏传佛教道德也逐渐在整个藏族伦理道德中居于核心地位,渗透到广大藏民的心灵之中,成为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藏族伦理主要体现出以下的佛教特征: (一)慈悲行善,无私利他 藏族接受了佛教戒恶扬善的价值取向。佛教的善,外延有不少,其中之一是爱利他人。慈悲...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财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现代文明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利益和方便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全球性问题的严峻挑战:生态问题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破坏和能源危机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力量、极端宗教势力在一些地区还相当活跃,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使许多人流离失所甚至危及生命安全,严重传染性疾病时有发生。各国政府和民众...
【内容提要】:“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不仅信奉佛教,而且对佛禅有较深入的了解,与禅僧保持密切的交游。这种情况自然也反映到他的文学创作中,甚至他的很多诗文是直接以佛教、佛菩萨、禅宗、僧人、寺院等为题材的。本文仅从禅宗史和文化史的角度,就苏轼对佛禅的态度、与几位比较有名禅僧的交游进行考察,以期从一个侧面为人们了解宋代禅宗传播情况和儒者士大夫精神世界提供一些情况和线索。 【关键词】:苏轼 苏东坡...
在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的今天,如何使之发扬光大,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对教义的解读发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佛教自身的健康发展。就教界现状来看,的确取得了许多喜人成绩,但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大众修学无序,二是僧团管理混乱,三是弘法布教薄弱。 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一寺一时的个别现象,而是教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因而,有必要对教育、管理、弘法所依托的基础进行考察,对现行的...
一、“空”“有”问题是佛教义理的核心 1.“空”“有”理念的涵义 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在现象在,因缘散现象灭,因缘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现象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是为“空”;又由于一切现象由因缘而生,属于一种存在,故为“有”。“空”是就存在的本性说,“有”是就存在的现象说。空和有是一体二面的说法。佛语体系中,将一切现象称为“诸法”,包括客观事物、思想、想象乃至不存...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成为中国宗教基本格局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有过隋唐时期百花齐放、各宗并立的繁荣,但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后来发展为中国佛教之主流的禅宗。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禅宗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是佛教不断与中国社会相适应、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过程。这一特点和规律,在禅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汉传佛教寺院经济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的依赖地租及信徒布施等,转变为依靠门票、法事活动及寺院经营活动等新形式,寺院经济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从寺院管理模式看,目前汉传佛教寺院形成了7种不同的类型,因此在制定管理条例、实施管理规则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采用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
“心性”是佛教大小乘法中的核心课题。由于对“心性”概念的不同理解,所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心性”观。在解脱论上,有的把“心性”当成证果根据,有的则把“心性”当成趣向的目的。在本体论上,有的把“心性”本体化,有的把“心性”功能化。各种观点都有所本,似乎都确认自己是正量。笔者认为“心性”问题在佛教中是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关于佛教思想性质的问题。然而,佛教是讲务实求真的。“心性”问题是一个现实问题,本...
印度逻辑有两个主要流派:正理和因明。印度的第一个系统的逻辑学说出现在正理派的《正理经》中,而印度有演绎论证式则归功于佛教逻辑。佛教的论辩逻辑称为因明。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是佛教逻辑的两个高峰。陈那因明为印度有演绎逻辑打下基础,法称因明最终使印度逻辑完成从类比到演绎的飞跃,使论证式达到西方逻辑三段论水平。 意大利杜芝教授(G.Tucci)在其著作《论弥勒无著学说的若干方面》中说:“我们必须承...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期,开始向印度各地以及周边国家传播。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佛经翻译成为佛教传播的重要因素。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角度看,佛经翻译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符号转换过程,而是将一种语码承载的文化信息用另一种语码转换过来,从而推动文化的传播、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综观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由佛经翻译所表现出来佛教的“圆融”特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