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湖北有着悠久深厚的禅文化,特别是历史上素有“小天竺”、“蕲黄禅宗甲天下”美誉的黄梅,作为佛教禅宗文化的祖庭之地,是宗教文化方面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源。在历史上,湖北和武汉是中国佛教文化之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之区,这里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具有丰厚的文化土壤,有着佛教文化发展的良田沃土,吸引和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文化高僧、名流居士和著名佛教文化学者。正是他们,在这里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的中国佛教文...
一、唐代茶的普及与佛教 中国人饮茶风俗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就已较普遍了。从北朝人来看,南朝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茗饮(茶)”的习惯。而在中国北方,一般重视乳制品一类的饮料而蔑视饮茶,当然更谈不上普及了。[1] 隋唐统一中国之初,这种情况仍无大的改变,直到开元年间,才实现茶文化的北移。唐代的封演在《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一文中就有描述:“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
在宋代文人与佛教关系的研究中,人们似乎多把注意力投向了苏轼与黄庭坚,而对苏门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苏辙却关注不多。其实,苏辙的一生,和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说早年佛教在他的思想中只是占据了一个侧面,寻寺访僧是为学从政之暇的一种调剂与消遣;那么中年尤其是元丰三年(1080)因兄苏轼入狱事牵连贬筠以后,由于仕途的挫折,再加上江西浓郁的佛教氛围,参禅悟道越来越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元祐年间,高太后执...
《法音》1987年第二期教学园地载有《打开人生奥秘之门》一文,系中国佛学院学生和贾题韬居士的一席对话,文中谈到四个问题,贾居士谈到第二个问题时说:“佛教是无神论,这是佛教在各宗教中独具的特色。其它宗教都有一个共同之点,认为有一至高无上的神掌握着人的命运,甚至连宇宙万物都是由神创造的。……佛教否认独一无二、绝对至上掌握人的命运的神。……”因此有些读者问我“佛教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希望我在教言教,再...
【英文标题】Chakravartin and Emperor: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to Mediaeval Concept of Prince 【作者简介】孙英刚,复旦大学 文史研究院,上海 200433 孙英刚,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古宗教社会史、隋唐史及国际中国学。 【内容提要】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新的意识形态,为世俗界的君...
池田大作是日本日莲正宗法华讲总首席讲师、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创价学会会长。《论生命》是他众多佛学著作中讨论生命现象的专著。在该书中,他用佛教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对人类最奇妙、最精微的生命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当代西方著名学者J·汤因比对该书的评价是:“池田大作先生对生命动力的佛学分析,比我所知的现代任何西方的分析都精美深奥。” 《论生命》一书分为三部分。本文试分别作一简单介绍。 ...
佛教作为外来思想文化,从进入中国社会开始,即开始了自身的中国化进程。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禅是佛教中国化、佛教现代化的产物。这里所说的佛教中国化,是指佛教在适应中国社会环境过程中,吸收传统儒家、道家等思想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化佛教思想文化的过程。佛教中国化的思想成果是隋唐宗派佛教特别是天台、华严、禅宗。所谓佛教现代化,则主要是指近代以来由太虚法师倡导的人间佛教的形成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佛教的现代...
佛教的产生与其它宗教一样,也是对于人类死亡与人生问题的回应。佛陀当初的悟道,就是力图在印度流行的各种宗教解脱的方法之外,另行开辟一条解脱生死以及人生痛苦的可行道路。与印度其它宗教一样,佛陀面临的最大疑难就是如何使众生从六道轮回之中解脱出来,而他所创立的佛教的最大特色也就在于其独特的智慧解脱之道。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给中国文化带来的最大变化莫过于轮回业报理论。这种理论与中国传统的生死观、命运观一起构成...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教是印度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这一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自产生以来,一直表现出向周边地区和平辐射的良性传播状态。这种状态的具体表现,一是印度僧人以普度众生的慈悲心怀向周边地区的人民和平传播佛法,二是印度之外的各个地区的人民前往印度求取“真经”。这种双向互动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佛教与中国之间的双向互动,造就了中国佛教的特殊性表现,此即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最初传人中国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定。史学界一般以汉明帝求法故事为佛教入华的标志。史载,汉明帝永平七年(64),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翌日晨,帝问梦于朝中大臣,太史傅毅答道,你梦见的是位神,名叫佛。佛有非常的神通,是西方的得道者。于是,明帝派遣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三年后(永平十年,纪元67年),蔡愔等从西域请来了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还洛阳。明帝在洛阳城西特为...
1987年6月2日是文学界前辈马一浮逝世20周年,浙江省文学艺术界集会纪念。马老的生前挚支、新加坡广洽老法师专程到杭州参加纪念集会,并带来精印的马一浮居士手书《石头迁禅师参同契》、《云岩宝镜三昧》和《僧璨大师信心铭》三种法帖向大会献礼。 马老名浮,字一浮,别署蠲叟、蠲戏老人,又号湛翁。他自幼饱读诗书,曾游学欧美及日本,归国后专心治学,精研儒学、佛学,旁及哲学、理学,广见博闻,学贯中西。丰...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极盛时期,唐代佛教本身又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发展过程。以往的史家一般都以为:唐代佛教的兴衰决定于帝王们的好恶,而帝王们对佛教的态度又为他们与佛、道、儒三教的不同关系所左右[1]。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对唐代佛教兴衰的原因作出科学的解释。本文拟从考察唐代经济和佛教关系入手,略陈管见,就正大方。 一、武德、贞观年间佛教的恢复和沙汰僧尼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经魏晋南...
摘要:西藏几乎是全民信教的社会。藏传佛教是事关西藏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道德规范、行为整合、心理调适等方面,藏传佛教都有影响,要依法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藏传佛教;社会稳定;田野调查 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实现西藏及其他藏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关系到藏区各族人民的福祉,关系到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贾庆林,2008)。藏传佛教既是观念上层建筑,又...
众所周知,有人将藏传佛教称为喇嘛教,另有一些学者对喇嘛教的称谓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称呼不科学,甚至认为这有贬低藏传佛教的嫌疑。藏传佛教称喇嘛教孰是孰非、是对是错,姑且不作评论。本文仅以藏传佛教各宗派关于上师善知识的论述为依据,对上师善知识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做一些客观的诠释、解读,以便使人们对这个问题有符合事实真相的认识。 一般在佛教中,只是说“向佛、法、僧三宝敬礼!”而藏传佛教提...
江苏连云港市郊的孔望山摩崖佛像,始刻于东汉。图为立佛与门庭长造像 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在洛阳建立了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这座寺院的规制全依天竺,但具体情况史文无载。东汉末年,丹阳笮融在徐州建造了一座“浮图祠”。这座祠由廊、阁围绕的广庭及庭中央的浮图(塔)组成,可容三千余人礼佛。这种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完全是外来形式,但中央之塔却是木构的中国式样。此种以“塔院”为主的佛寺一直沿袭到南北朝...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