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是无神论”的进一步研究

  《法音》1987年第二期教学园地载有《打开人生奥秘之门》一文,系中国佛学院学生和贾题韬居士的一席对话,文中谈到四个问题,贾居士谈到第二个问题时说:“佛教是无神论,这是佛教在各宗教中独具的特色。其它宗教都有一个共同之点,认为有一至高无上的神掌握着人的命运,甚至连宇宙万物都是由神创造的。……佛教否认独一无二、绝对至上掌握人的命运的神。……”因此有些读者问我“佛教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希望我在教言教,再来谈一下。

  一

  我认为:“佛教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这个具体问题必须作具体分析。从佛教不承认有造物主、有管理世界的神这方面来说,佛教是无神论,我不妨再引贾居士在对话中的一段话:“佛教则认为一切法众缘所生,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或消灭的。在这一规律面前是万法平等的。佛教否认独一无二、绝对至上、掌握人的命运的神。佛是至高无上的,但他不能掌握人的命运,也不能逃避这个规律。佛之所以成其为佛,正是因为他认识了这个规律,并根据这个规律断惑证真才成佛的。而且从本质上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世界上一切有情都可以遵循这个规律达到与佛平等的地位。至于佛典上所说的众多鬼神等,都是属于众生一类,与我们人类一样,依所作之善恶而决定其升沉苦乐之依、正二报。”贾居士根据佛教教义,不承认有造物主、有管理世界的神这方面的对话虽然说得很透彻,但能不能就可断定佛教的全部教义是无神论?我说不能,对佛教的具体教义还必须进一步作具体的分析。我认为从佛教教义主张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至出凡入圣究竟成佛来说,佛教还是有神论,佛教说人的形体虽有死亡,而精神的主体是永恒不灭的,从佛教主张“精神不灭”这方面来说,佛教又是有神论而不是无神论。佛教说六道凡夫和究竟成佛的圣人同样具有不灭的精神主体,这个精神主体,随各人所作善、恶、染、净各种因果的业力不同,或陷入六道轮回的苦海,或超脱轮回进入成佛的究竟涅槃境界,所以据整个佛教教义来说,不仅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说法,还有一心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的说法。这个形体虽灭精神不灭的理论,是关系到说明人和一切有情能不能成佛的根本问题,这是全部佛教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二

  这个精神不灭的主体,用佛教术语来说,就是唐代玄奘大师所译纂《成唯识论》中所说人人都具有的第八识。论中说:“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共有七种名),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陀那,执持(一切染净)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成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以上四名),通一切位(即一切位的通名。所谓一切位,即六道凡夫、三乘圣人和佛的十法界位)。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异生即众生,说六道众生业报形体,各各差异)有学(位),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此阿赖耶,玄奘译为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而以我爱执藏为主)。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此异熟识名是九法界的通名),非如来(佛)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只有)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无垢识即第八识的无漏净分,只有如来证到第八识净分的清净识性)。”

  第八识有染净二分。因第八识是三性中的依他起,为染净二法所依,染谓虚妄遍计所执(执烦恼、所知二障),净谓真实圆成实性(见《成唯识论》卷九,《摄大乘论》卷二)。从凡夫修行至最后成佛时,从舍染分转证净分的过程,要经过三个位次,因此有三种识名的不同。初在六道凡夫、二乘有学、七地以前菩萨位上,皆名阿赖耶识,亦称我爱执藏现行位。次在凡夫、二乘、菩萨等九界位上,总名异熟识,又称善恶业果位。最后在如来位上,名无垢识,又称阿陀那识相续执持位。兹再分述于下。

  一、我爱执藏现行位,是从凡夫以至二乘有学、大乘菩萨七地以前的位次。从无始以来,各各都有第八识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唐代玄奘大师翻译为藏识,具有三藏的意义:(1)能藏,此识能持前七识诸法的种子,即以种子为所藏,因说此识为能藏,这是就持种义边说。(2)所藏,由前七识受熏的种子能藏于此识自体之内,又说此识是所藏,这是就受熏义边说。(3)执藏,由第七染污末那识缘此第八识的见分,将那见分爱执为我,坚持不舍,故说此识为我爱执藏。这就是《八识规矩颂》所说阿赖耶识“浩浩三藏不可穷”。阿赖耶识因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藏的功能,故名藏识。阿赖耶识虽具有三藏的功能,正取唯以执藏为名,因我爱执着,此时最盛,故称我爱执藏现行位。由我爱执藏的第七末那识一向妄执第八识的见分为内自我相,是我执的根本,是万恶的根源,与我见、我爱、我慢、我痴四种烦恼惑相应,成为染污识,同时前六识以第七识为所依,亦皆成为染污。第八识不得转成无漏,亦因所依的第七识未舍我执的原因。从大乘方面来说,凡夫固然是在我爱执藏现行位,就是小乘的有学圣者和大乘的别教七地菩萨,都是我执现行不离我爱执的,虽说圣凡地位悬殊,但爱于我则一,亦即俱生我执都没有断除,所以在这长时间的阶位,都名我爱执藏现行位,此识皆名阿赖耶识。

  二、善恶业果位,是从凡夫以至小乘无学和大乘十地菩萨最后的位次。凡夫发心依法修行,至小乘无学位,乃至别教菩萨十地中第七地时,才破除第七识的俱生我执,断烦恼障,至此第七识不起我执,无有我爱执藏,阿赖耶之名即从此舍掉,故《八识规矩颂》说:“不动地前才舍藏”,谓第八地(名不动地)前的七地时才舍掉阿赖耶执我过失最重的执藏,非舍能藏所藏的一切八识体,因此不名阿赖耶识而名异熟识,因过去善恶业的果报仍相续不断。窥基解异熟识有三义,一异时而熟,二变异而熟,三异类而熟,此取异类而熟义(详《成唯识论述记》卷二第10页)。谓八地菩萨乃至十地菩萨还有微细俱生法执及有漏善种引起后异熟果(《成唯识论》称为“殊胜细异熟果”)。实则菩萨依法修证逐层减除法执而有变易生死,故自八地乃至十地菩萨后心,此识皆名异熟识,亦称善恶业果位(《成唯识论》谓菩萨法执所知障,亦名为染,障彼智故)。从大乘方面来说,无始以来的凡夫所感得的异熟果报,固然是这异熟识,就是小乘的无学圣者和大乘的第十地菩萨,其所感受的果报,亦还是有漏染业所支配的异熟果,虽说凡圣的地位不同,但所感受的果报,由异熟业支配则一,所以在这一系列阶位上,都名善恶业果位,此识皆名为异熟识。别教菩萨修证到第八地时,得任运无功用智(不借加用之功,自然契于真性之智),任运断执,历九地、至十地后心将成佛时,以金刚喻定,顿断微细所知障法执,至无所知障位,彻底舍除遍计执的烦恼、所知二障,而究竟证入如来清净位的菩提涅槃。故《八识规矩颂》说:“金刚道后异熟空”,谓第十地菩萨修证至金刚道(即金刚喻定)后,异熟之果亦空了,这异熟识的名称也就舍掉。

  三、相续执持位,即如来尽未来际利乐有情位,亦名阿陀那识位。阿陀那,此云执持,又称根本识,执持染净诸识(因第八识有染净二分),它是通清净无漏故,不同阿赖耶识唯染有漏故(漏是烦恼的异名。有漏即烦恼的垢染法,是第八识的染分。无漏即离烦恼垢染的清净法,是第八识的净分)。菩萨修证到最后,证到如来位上,也就是菩萨在第八识依他起染净二分中,彻底舍除染分遍计所执烦恼、所知二障,彻证第八识净分圆成实性的无垢识(此据玄奘新译的《成唯识论》。无垢识,旧译家以为第九识之称,新译家以为第八识净分之称,今从新译家为是)。《成唯识论》卷三说:此第八识“或名无垢识(即第八识净分之称),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无漏法,即离烦恼垢染的清净法),此名唯在如来地有。故如契经(庄严经)说,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烦恼、所知二障),圆镜智相应。”同论卷三说:“阿赖耶名,过失重故,最初舍故。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利乐有情无尽时故。”根据上面所说第八识的从染分转成净分的三个位次而有三名(即阿赖耶识、异熟识、阿陀那识的净分一无垢识),主要因为此第八识阿陀那识有染净二分,从有漏种(即烦恼种)而生者是第八识的染分,即阿赖耶识及异熟识。从第八识净分本有无漏种(即无烦恼种)来说,即无垢识,因舍染得净,体性无垢,与大圆镜智相应,故立无垢识名。《八识规矩颂》所说“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这是菩萨究竟证到第八识净分的圆满大觉,成如来之妙果,而普照十方尘刹利乐有情。从持种方面来说,凡圣固然不同,就是凡夫持诸染净种子,佛陀相续执持清净种子。故阿陀那识,在成佛之后,则唯执持圆满无漏善种,尽未来际,利乐有情,更不受熏,以其一切有漏种子,及一切劣无漏种,皆永断故。佛证到真心清净无垢的大圆镜智,遂显现鉴机照察之妙用,无思而应,不虑而知,故称为识,此所以在佛果位上又名无垢识也。

  三

  上述大圆无垢的清净识,即《成唯识论》中所说:“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所谓唯识实性,即是圆成实性,亦即是真如,因真如识性,具足圆满、成就、真实三种意义,故名圆成实性。真如圆成实性,是断除我法二执的我法二空观所显真如的真理(真如即真理的异语)。圆满,是显真如真理之体周遍,无有处所而无此真理,古德有云:“信手所们,皆是真如”,故云圆满。成就,即谓此真如真理,其体恒常,非生灭故,故云成就。若是生灭法,便是无常,非实在故,即不名成就。真实,即诸法实性,谓此真如真理遍为万法的真实体性,不同外道所执之神我等,因为外道所执是虚谬性,不是诸法的实性,真如的本体不是虚妄,而是真实。真实显非遍计之虚妄。如者,谓如法能常,表无依他之变易。故真如是圆成实性。《成唯识论》卷八云:“圆成实性,唯是实有(即本有净种),不依他缘而施设故”。因真如具足圆满、成就、真实三义,故名圆成实性即是真如,这是佛法的本体(以上参考《成唯识论述记》卷五十一)。因此真如实性,也即是《华严经》的法界,《楞严经》的妙心,《法华经》的实相,《涅槃经》的常住,非如来的大圆满觉不能证到此唯识性的真如实性。

  四

  最后,《成唯识论》卷三特别指出:“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菩萨不应为舍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资粮,谁有智者,为除幻敌,求石女儿用为军旅。故应信有能持种心,依之建立染净因果,彼心即是此第八识。”照《成唯识论》说,如果把第八识都认为空无所有,完全否定,那末,世出世间的一切染净因果就不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修菩萨行,证成佛果,就等于征用石女(不会生儿的人叫石女)的儿子去破幻想中的敌人一样,完全落空了。但实事不是这样,因为每一个人的第八识净分——无垢识不可断故,所以佛教不是断灭论。我们应当深信《成唯识论》中列举五教十理来证明人人都有第八识,是真实不虚的。此中义蕴深微,学佛者宜慎思明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