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居士的佛教因缘

  1987年6月2日是文学界前辈马一浮逝世20周年,浙江省文学艺术界集会纪念。马老的生前挚支、新加坡广洽老法师专程到杭州参加纪念集会,并带来精印的马一浮居士手书《石头迁禅师参同契》、《云岩宝镜三昧》和《僧璨大师信心铭》三种法帖向大会献礼。

  马老名浮,字一浮,别署蠲叟、蠲戏老人,又号湛翁。他自幼饱读诗书,曾游学欧美及日本,归国后专心治学,精研儒学、佛学,旁及哲学、理学,广见博闻,学贯中西。丰子恺居士曾赞扬他:“无论什么问题,关于世间或出世间的,马先生都有最高、最远、最原本的见解。他引证古人的话,无论什么书都能背出原文来。”可见马老学识的渊博。丰子恺居士还珍重马老苍劲别致、一股清气的书法,说“桐江山明水秀,一路风景极佳,但我情愿欣赏船头的白布旗(指马老写的字)。”马老为丰子恺篆书的“日月楼中日月长,星河界里星河转”的一副对联,一直悬挂在他的日月楼的东壁。丰老作古后,他的子女把它移挂在浙江桐乡丰子恺居士故居“缘缘堂”中。

  弘一大师出家前,曾以居士身在杭州虎跑寺习静,就是马老介绍的。马老还同时介绍友人彭逊之到虎跑跟法轮长老修习禅观。后来这位彭先生于虎跑跟法轮长老出家,使当时的李叔同深受感动,当即皈依虎跑退居了悟老和尚。演音的名,弘一的号就是那时取的。马老在《致李叔同书》中写道:

  昨复过地藏庵,与楚禅师语甚久。其人深于天台教义,绰有玄风,不易得也。幻和尚因众启请,将以佛成道日后主海潮音寺;遂于今夕解七。明日之约,盖可罢矣。海潮梵宇宏广,幻和尚主之可因以建立道场。亦其本愿之力,故感得是缘……

  可见弘一法师的出家是受了马老的启示和影响的。弘一法师在《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自序中也写道:

  余于戊午七月,出家落发。其年九月受比丘戒,马一浮居士贻以灵峰《毗尼事义集要》,并宝华《传戒正范》,披玩周环,悲欣交集,因发学戒之愿焉。

  后来弘一大师坚持弘律,可说是马老促成的,他的功德确是不可思议。

  弘一大师在泉州圆寂后,马老写了两首挽诗,概括地叙述了大师伟大而又不平凡的一生。全文是:

  高行头陀重,遗风艺苑思。  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  三界犹星翳,全身总律仪。  祗今无缝塔,可有不萌枝?

  春到花枝满,天中月相圆。  一灵无不异,千圣更何传!  交淡心如水,身空火是莲。  要知末后句,应悟未生前。

  丰子恺居士发心绘《护生画集》,马老大为赞成,他亲自撰写了序文:

  华严家言:“心如工画师,能出一切象”。此谓心犹画也。古佛偈云:“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相”。此谓生亦画也。是故心生法生,文采彰矣;各正心命,变化见矣。智者观世间如观画。然心有通蔽,画有胜劣。忧喜仁暴,唯其所取。今天下交言艺术,思进乎美善,而杀机方炽,人怀怨害。何其与美善远也。月臂大师(弘一别署)与丰君子恺、李君圆净,并深解艺术,知画是心。因有《护生画集》之制,子恺制画,圆净撰集,而月臂为之书。三人者,盖夙同誓愿,假善巧以寄其恻但,将凭兹慈力,消彼犴心。可谓缘起无碍,以画说法者矣。圣人无已,靡所不已;情与无情,犹若一体,况同类之生乎?夫依正果极,悉由心作,其犹埏埴为器,和彩在人。故品物流形,莫非生也;爱恶相攻,莫非惑也;蠕动飞沉,莫非已也,山川草木,莫非身也。以言艺术之源,孰大于此!故知生则知画矣;知画则知心矣;知护心则知护生矣。愿读是集者,善护其心!水草之念空,斯人羊之报泯。然后雀巢可俯而窥,鸥鸟可狎而至,兵无所容其刃,凶无所投其角,何复有其角,何复有相递相吞啖之患乎?

  马老曾执教于浙江大学,创办复性书院于葛岭,桃李遍天下。著作有《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和诗集《避寇集》等。解放后任浙江省文史馆馆长,周总理称他是“我国当代理学大师”,并让他在杭州花港蒋庄著书立说,以养天年。不幸在十年浩劫中未能幸免,含冤逝世。缅怀先哲,令人怅然。

  马老与弘一大师同辈,而丰子恺居士是大师的学生,因此常以师长礼事他。子恺居士在三十年代曾撰《陋巷》一文,把马老的居处喻为“隐居着今世颜子”的地方。《丰子恺传》曾记述丰老在丧母的次年到杭州三次访问马老。他在《陋巷》中写道:“我的心似已屈服于无常,不复从前之悲愤,生活也就从颓唐中爬起来,想对无常作长期抵抗了。但马先生恰指出:‘无常就是无常’。他这话把我从无常的火宅中救出,使我感到无限的清凉。”可见马老对佛教教义的深切了解,并给丰子恺居士以启示和帮助。

  马老虽是当代的理学大师,但由于理学与佛学有甚深的渊源,马老与佛教也有一段甚深因缘,正如《金刚经》所说:“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佛所种诸善根,故得如是无量福德。”他无愧于“佛学家”的称号。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