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一对活泼可爱的娃娃系若肚兜,一手拿着芭蕉扇,一手紧握金元宝,呈现出调皮嘻闹的神态,欢乐祥和的气氛。经过巧妙组合,两个娃娃转化成四童戏耍,意趣盎然,惹人痛爱。在静态中,通过孩童腿脚的屈伸,给人以动态之美。无论是上是下,是左是右,你从哪个角度观赏,孩童或立或卧,或背或对,相互构成四个完整的戏耍孩童,这正是此吉祥物的独特和妙趣所在。据清乾隆史书载,在当时婚嫁礼俗中,“四喜娃娃”以“喜神”供养,可见人们对...
在欣赏举世闻名的战国曾侯乙编钟演奏时,人们无不流露出惊奇和感叹:悠扬的旋律,美妙的乐章,竟出自埋藏地下2400多年的青铜乐器,了不起!然而,更令人惊叹的还有安徽出土的另一种青铜乐器——商代兽面纹铙,它深埋地下长达3000余年不受侵蚀,至今仍能发出清脆悦耳之声,音色优美。“实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不可多得的瑰宝”,专家们赞誉说。据说钟可能就是从商代的铙演变而来的。 图中这件兽面纹铙,是1973年春...
近日,瓷友万先生像往常一样,又到工地上转悠,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工地的角角落落。忽然,眼睛一亮,看到在一位农民工挖到的明代文化堆积层中,出现一件完整的兽耳瓶,体型不大,周身锈迹斑斑。万先生连忙上前和农民工讨价还价,最终花人民币800元买下。回家后经清洗发现该器物为黄铜质地,且周身布满的锈迹犹如人体长出的老茧那样坚硬,而腹部有一部位明显受到其他物体的保护而丝毫没有锈迹,彰显出当时主人把玩的包浆。该瓶通高...
《吉金鉴古:皇室与文人的青铜器收藏》大展日前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开幕,上博共计30件古代青铜器和1件清代绘画赴美展出。这也是上海博物馆今年首次赴境外展览,记者从上海博物馆获悉,今年上博还将赴境外举办《中国芳香:中国古代香文化》《上海博物馆藏明代艺术珍品展》等展览,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吉金鉴古:皇室与文人的青铜器收藏》共展出横跨商代至今3400多年约180件作品,将持续至5月13日。作为上海...
2月23日,“吉金鉴古:皇室与文人的青铜器收藏”大展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开幕,共展出横跨商代至今3400多年约180件作品,展览汇聚来自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美国各大博物馆和重要私人收藏的珍贵藏品逾180件,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柉禁组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天下第一鬲”师趛鬲、上海博物馆的小臣系卣等齐聚芝加哥。 不同于以考古发现为主题的青铜器展览,本次“吉金鉴古”展...
名称:铜车马安车 秦代(约公元前221-207年),代步工具,1980年12月临潼秦陵出土,现藏于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驷马头方目圆,双耳短促,脊平臀圆,劲健有力。四蹄贴地,作将欲前行之之状。铜双官司双手前伸执* ,双目微启,目光下视前方,专注而肃顺,表情恭谨,充分反映了一个高级驷手的形象。铜车马给人给人一多方面的知识启迪,确为衡世珍宝。 此车也叫戏车,车前挂一弩机,车中立一圆...
传说魁星是文运之神,乃天上的文曲星下凡。魁星连续三次考状元都未中,原因就在他相貌极丑。 魁星一怒之下将装书的木斗踢掉,投江而死。魁星虽未中三元,而民间百姓却仰慕其才华,将他塑造为神,借“魁星踢斗”之题,以求文运高照。此魁星以上好红铜浇铸,高19.8厘米,其发上翘,突目而獠牙;右手高举执斗,左手前伸握有银锭;一足跷起,一足独立于鳌头之上;袒胸露乳,腰扎虎皮。为典型的元代神仙造像。
青铜酒器,在我国酒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青铜器萌生于夏商时代,延续了近1600年之久。青铜器在当时也属于一种工艺品,它是我国古代文化一大创造,且不同时代的器物有不同的造型和不同的纹饰风格,每一种纹饰均有一定的含意,且蕴含着古人的思想,是古文化的一种反映。早期纹饰有三角、乳丁、饕餮、蝉、夔尤、蟠螭纹等,类型很多,仔细观察有像龙、牛、羊、鹿,还有像凤鸟的。 中国青铜器有不少是用人的面形作为装...
精美的青铜器饕餮纹袋足斝(音“假Jiǎ” ,早已遗失到了国外,现收藏于德国科隆东亚美术馆。 青铜斝,盛酒行裸礼之器,也可兼作温酒之用。《周礼·春官·司尊彝》中有:“秋尝,冬蒸,裸用斝彝黄彝”。另据《礼记》等古书记载,它的用途是行裸礼,将酒浇在地上,用于祭奠。“斝”字与“散”的形体接近,故古书中常将斝讹误成散。 从器型上看,斝与喝酒用的青铜爵较为相似。它也有杯、扳、三足、双柱,但不同之处...
青铜器既是古代礼制的重要物质载体,又是特殊的工艺美术品,同时又兼有日常生活用具的功能。青铜觚就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酒器。其发展历史极为漫长,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时期就有青铜觚的出现,而后经商周、春秋战国得到完美发展,至汉陶器发展至臻完美而逐步退出。 青铜觚除了用作酒器外,还可以用来装饰、馈赠、祈求吉福、传达情谊。因此与凝重深沉、内涵深厚的青铜鼎等礼器相比,青铜觚更多地表现出赏心悦目的特点,并蕴涵...
簋,在青铜器的铭文中称作“”。簋作为礼器自宋代以来被学者误称为“敦”,后来清代的学者为之正了名。将“”辨为簋。簋字从“竹”部,由此可知原始的簋可能是用竹子编的,但一直没有发现过实物,现在可以看到的较早的是陶质的簋。河南龙山文化三里桥类型的陶簋是簋的早期实物。四川的大溪文化、湖北的屈家岭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福建的昙石文化及江西修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都有陶簋出土。 簋是用来盛放黍、稷稻、粱...
我本人长期从事青铜学的业余研究和收藏活动,从老师那学习到的知识,加上长期实践并与民间的“野战排”出身的收藏者常常切磋技艺,对商周时期泥范法铸造出的青铜器,都有共同的思维定式,认为没有一模一样的。但是有基本相似,近看不一,大小重量有区别的青铜器如:春秋战国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则另当别论。2003年元月19日轰动全国的陕西省眉县杨家村出土的青铜器,共有27件,件件有铭文,有三个大鼎,形制、纹饰基本一致,...
青铜爵,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是中国古人的饮酒用具,相当于后世人们喝酒使用的酒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与金文里均出现爵的象形文字,和爵的实物十分相似。 爵,人类的第一只酒杯。“加官晋爵”、“侯爵”、“爵位”…… 成功和发达的标志一直与爵相依相傍,难舍难离。青铜爵盛满了华夏文明、沧桑辉煌,也盛载着至尊至贵、如意吉祥,置酒其间,史前的气息,又立刻会迎面扑来,飘香云空。而把爵问天,极目宇宙,一切的...
南宋双耳四足青铜方鼎 说起苍南,也许您最先想到,也许是金乡的那座几度被毁几度重修的文昌阁,也许是蒲城那座至今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抗倭城堡,也许是桥墩的保留着依山而筑的300余间清初样式古建筑的碗窑古村…… 但是,本期《温州宝藏》栏目,我们要为您讲述的却是这些故事以外的另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尊南宋双立耳青铜方鼎。 虽说是鼎,但它体型却格外地“迷你”。那么,当时的工匠为何将它做成这般...
青铜器中的鼎,为古代炊器。鼎,最早为陶制品,距今约有五、六千年历史。陶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非常普通的多用途炊具。 青铜鼎是从广泛使用的陶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形制又因时代的演变而演变。大体说商代早期多为圆腹尖足。商代后期尖足鼎逐渐减少,圆腹柱足鼎居多,鬲鼎逐渐多了起来。鬲鼎也称为分档鼎,是鬲和鼎的结合体,上部为鼎,下腹为鬲。 从商代开始鼎上铸有各式各样的神秘纹样,如饕餮纹、夔纹、蝉...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