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乐器兽面纹铙
在欣赏举世闻名的战国曾侯乙编钟演奏时,人们无不流露出惊奇和感叹:悠扬的旋律,美妙的乐章,竟出自埋藏地下2400多年的青铜乐器,了不起!然而,更令人惊叹的还有安徽出土的另一种青铜乐器——商代兽面纹铙,它深埋地下长达3000余年不受侵蚀,至今仍能发出清脆悦耳之声,音色优美。“实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不可多得的瑰宝”,专家们赞誉说。据说钟可能就是从商代的铙演变而来的。
图中这件兽面纹铙,是1973年春安徽庐江县泥河区农民在干涸的河床挖土建菜园时发现。偏辟农村,文物意识淡薄,农民当时没有抛弃,只是因为这块“破”铜较重,想到送废品收购站能换几个钱,就扛了回来。十年动乱结束,安徽在全省开展流散文物普查,有幸保住了它的性命。
该铙通高49.5厘米,柄长19.4厘米,铙口间37.6厘米,重31.8公斤。铙身上大下小,横截面为橄榄形。铙柄中空,通于铙体内腔。铙体表面饰浮雕状兽面纹,纹饰粗壮突出,并用细线勾勒卷云纹,还在兽面纹的空隙处衬以细小卷云纹地,从而形成粗细形态不同的三叠纹饰,富有立体感。铙柄与口上皆饰变形兽面纹,线条细腻优美清晰,同时铙体内外很少出现铸造缺陷。形体的精确,保证了音律的准确,这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也不是轻易能办到的。整个铙体制作规整,纹饰简洁明快,这种做法与同时代中原风格迥异,地方色彩浓厚,专家们认为,安徽庐江县出土的兽面纹铙(同时出土两件),当为越式之器。因为像这种花纹避繁就简的大铙多出于江南,如长江以南的湖南、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区都有发现,然而这一件却发现于安徽江北地区,实属少见。
铙与钟,都是古代祭祀或宴飨时用槌敲击的青铜乐器,它们的外表很相似,由于铙年头早,不多见,因此有些观众在博物馆参观时往往把铙误认为是钟。其实它们的区别很大,诸如:钟体瘦长,铙体短而宽;钟口弧凹度比铙大;铙音低,而余音较长;钟顶有穿孔的钮,演奏时悬挂在特制的架子上,钟口朝下。铙顶是短柄,而且中空可以安木把,演奏时手执木把,铙口朝上,特大的铙演奏时要插在铙座上;钟按大小顺序成组悬挂称为编钟,铙一般以大、中、小三件为一组。庐江县同时出土的两件兽面纹铙,可能就是三件一组中的两件。这两件大铙都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现藏安徽省博物馆。它们对研究古越族的活动范围以及与其他古民族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