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ⅵ-6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昭通市 申报日期 2006 昭通端公戏是古老的云南民间仪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昭通市镇雄、彝良、大关、盐津、巧家、永善、威信、绥江、昭阳等县区的偏远山区,主要在庆菩萨、庆坛、打傩、阳戏及斋醮等仪式活动中演出,因由端公表演而名。 据端公法名谱系及口碑资料记载,端公戏约于明清时期由江西、四川等省...
遗产编号 ⅵ-7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澄江县 申报日期 2006 关索戏系云南傩戏剧种,属军傩范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流传于玉溪市澄江县阳宗镇小屯村。小屯原名先锋营,相传诸葛亮平定南中时,命关羽之子关索为先锋,后屯兵于小屯村。故有关索戏是随军传入澄江之说。 小屯村的关索戏,旧时每三年才演出一次,即当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二在本...
遗产编号 ⅳ―1 所属地区 湖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湖南省湘剧院、长沙市 申报日期 2006 长沙湘剧,是湖南地方大戏中的一个主要剧种,明代由江西 阳腔传人,并与长沙等地的民间音乐结合后逐渐形成,所谓“西阳影堕仍浮水,南曲声低屡变腔”指的就是戈阳腔。湘剧旧称“人戏”、“大戏”。它由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4种声腔构成。因用长沙方言官话演唱,并以长沙...
遗产编号 ⅳ―2 所属地区 湖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衡阳市、永州市、邵阳市 申报日期 2006 祁剧,也叫祁阳戏。它分为永河、宝河两派,但舞台语言,统一用祁阳官话。声腔有高腔、弹腔、昆腔三种。它是湖南历史悠久、流行较广并对粤、闽等省不少剧种的形成与发展颇有影响的戏曲剧种。祁剧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祁剧现有传统剧目总数上千,有一两...
遗产编号 ⅳ-3 所属地区 湖北·恩施州·来凤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来凤县、咸丰县 申报日期 2007 南剧音乐主要由“南路(似‘二簧’)”、“北路(似‘西皮’)”、“上路(梆子腔)”3大声腔组成。南路声腔源于楚调,与湖南荆河汉戏有渊源关系;北路声腔由“秦腔”的梆子腔衍变而成,上路系弹戏,川梆子。此外还吸收有昆曲,高腔、民间小曲,宗教祭祀音乐的精华...
遗产编号 ⅳ-26 所属地区 辽宁·沈阳·和平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沈阳市和平区 申报日期 2006 奉天落子是评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 l923年前后,“唐山落子”发展到东北各地,以沈阳(旧称奉天)为活动中心,称“奉天落子”。当时出现了花莲舫、李金顺、芙蓉花、筱桂花、花玉兰、喜彩春等大批女演员,其中以李金顺成就最高,在唱腔和表演上均有新的创...
遗产编号 ⅳ-30 所属地区 辽宁·鞍山·千山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鞍山市千山区 申报日期 2006 起源于西汉的皮影戏又名“灯影子”,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有研究证实,中国所有的戏曲种类均起源于陕西秦腔,秦腔最初起源于皮影,皮影戏也可以说是中国一切戏曲艺术的总源头。公元1585年,辽南皮影戏创始人黄素志将它带到辽河岸畔,此后数百年间,人们在皮...
遗产编号 ⅳ-31 所属地区 辽宁·鞍山·海城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海城市 申报日期 2006 海城皮影戏俗称驴皮影。它是用驴皮刻制的人物外形,用灯光照射以表现故事情节的戏剧。皮影艺人边演唱边操纵,并伴以音乐伴奏。在过去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深受海城老百姓喜爱。海城皮影戏属于河北滦州影调,具体于清嘉庆年间传入海城牛庄,道光年间吴老秀等皮影艺人的演出活动十...
遗产编号 ⅳ-32 所属地区 辽宁·鞍山·岫岩满族自治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岫岩满族自治县 申报日期 2006 根据史料记载,皮影艺术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我国的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而岫岩皮影则是从明、清时传入的,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历史。早期皮影表演结构为“独影”,清同治年间形成“溜口影”,后来演变成“翻书影”,...
遗产编号 ⅳ-33 所属地区 辽宁·营口·盖州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盖州市 申报日期 2007 盖州皮影戏,又称辽南皮影。它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是中国皮影艺术体系中的一个主要支脉,长期流传于辽南地区,并远播吉林、黑龙江一带。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盖州皮影戏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独特的造型工艺及原生态的辽南民间唱腔、音乐、影卷、唱词格式见长,形成了一套完...
遗产编号 ⅳ-23 所属地区 湖北·宜昌·远安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远安县 申报日期 2007 远安花鼓是在远安民歌、民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据考,它形成于清同治初年,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 远安花鼓史在旧县志及其他资料中没有记载。据老艺人贾春玉(生于1886年)讲:远安花鼓到解放前夕已师传六代,他是第四代艺人,从师梁则官,梁的上一代师傅是...
遗产编号 ⅳ-11 所属地区 湖北·黄岗·麻城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麻城市 申报日期 2007 位于大别山南麓的罗田县是京剧鼻祖余三胜的家乡,它地跨东经115°06′至115°45′,北纬30°01′至31°12′。海拔1729.13米的大别山主峰坐落其间为最高点,全县以山区为主,丘陵次之,地势南高北低,最低处海拔46米。 长期以来,由于独特...
遗产编号 1―5―17 所属地区 河北·张家口·蔚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张家口蔚县 申报日期 2007 蔚县秧歌:亦称蔚州梆子,产生于旧之蔚州(即河北蔚县和山西广灵、灵丘县一带),流行于河北张家口地区和山西省雁北、晋北地区,并远及内蒙古自治区一些旗县。蔚县秧歌的产生年代不详。早期的蔚县秧歌是用“训调”(民歌)演唱,以“两小”(小生、小旦)或“三小”...
遗产编号 1―5―18 所属地区 河北·张家口·怀安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张家口怀安县 申报日期 2007 流传于怀安县第六屯乡第九屯村及阳河岸,兴起于光绪年间,其表演艺术中揉进了晋、冀、蒙三省多种地方戏的特色,唱腔舒缓,特点较“软”,被认为不能敬神,当地艺人就把“秧歌”前加上一个“软”字,故称“软秧歌”。 软秧歌剧目原有四十余出,流传至今的...
遗产编号 1―5―26 所属地区 河北·张家口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张家口市 申报日期 2007 梆子腔,尽管流入张家口的年代很早,但是,以口梆子闻名于剧坛,却是在清末民初之际。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当时出现了一批以侯俊山(老十三旦)为代表的张家口籍的著名梆子演员。他们不仅在张垣一带名声赫赫,成为一支劲旅,就连京城戏坛也被他们所轰动。于是,人们使以地名(...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