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公戏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ⅵ-6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昭通市 申报日期 2006

 

  昭通端公戏是古老的云南民间仪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昭通市镇雄、彝良、大关、盐津、巧家、永善、威信、绥江、昭阳等县区的偏远山区,主要在庆菩萨、庆坛、打傩、阳戏及斋醮等仪式活动中演出,因由端公表演而名。

 

  据端公法名谱系及口碑资料记载,端公戏约于明清时期由江西、四川等省陆续传入滇东北,分为正戏和耍戏两类。正戏与仪式内容相关,由端公戴面具“古脸子”扮诸种神表演,剧目有《大战红山》、《桃山救母》、《扎五营》等。耍戏是仪式中世俗化的戏剧表演,又称春戏、花戏等,多为小喜剧,如《请功曹》、《四耳打草鞋》、《春兰送酒》等,有生、旦、净、丑等行当,均由男性扮演,旦角以假嗓演唱,其他角色使用本嗓。多采用独唱和帮唱,锣鼓伴奏,场下帮白。现在,演出端公戏的民间戏班不少,主要是应邀为当地人家在祝寿、还愿、婚嫁、小孩满周岁或剃头、建房、祭祖等场合进行表演。表演时可根据主人之意跳完端公戏的全部内容共18场戏,或只表演部分片断,并可按主人要求的庆贺内容即兴发挥,说、唱内容既娱人又有教化作用,用诙谐、幽默的对白逗乐,用滑稽的跳、打、斗、舞来吸引观众。

 

  端公戏作为一种从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发展演变形成的戏剧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与当地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民间信仰有密切联系,反映了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端公戏至今还延续着古代傩祭仪式的若干古朴形式,保留着既娱神又娱人的功能。同时,端公戏也保留了部分中国戏剧艺术的初始形态,对研究中国戏曲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由于端公戏特定的祭祀仪式功能,历代统治者均对其活动严加禁止,这就使得端公戏演出活动具有隐蔽性,并极大地限制了其艺术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昭通端公戏活动基本消匿,20世纪80年代后虽逐渐恢复演出,但服装、面具等大多残缺不全,呈逐年消亡之势。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