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皮影戏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ⅳ-31 所属地区 辽宁·鞍山·海城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海城市 申报日期 2006

 

  海城皮影戏俗称驴皮影。它是用驴皮刻制的人物外形,用灯光照射以表现故事情节的戏剧。皮影艺人边演唱边操纵,并伴以音乐伴奏。在过去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深受海城老百姓喜爱。海城皮影戏属于河北滦州影调,具体于清嘉庆年间传入海城牛庄,道光年间吴老秀等皮影艺人的演出活动十分活跃,其弟子等活跃于大石桥、盖县、复县一带形成了辽南影调戏。民国初年,山西的吴志甸来到海城南台烟台村后,教柳元邦、苏乐天等六人唱皮影戏,号称“六大将”。他们把山西羊皮戏同滦州影调戏相借鉴后发展,创立了海城皮影戏曲。演唱的独特风格,源于板腔体音乐,它的板式较全,有原板、快板、带板等。

 

  海城皮影戏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演出的剧本称“影卷”,每部影卷有六至十本左右,每场可演唱一本,参加演出的演员除每个人要演唱外,还要有拿影一人,接影一人,打鼓一人,主弦一人,贴弦二人,中楼手锣一人,这便是戏班全部人员。它的演唱方法近于京剧的唱法,全由男演员用小嗓演唱戏文。伴奏乐器有四胡、板胡、三弦、和打击乐器,一般由五至六人组成一个戏班沿村演出。

 

  海城皮影戏历史悠久,多取材于历史题材,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加上人物表演的形象性以及优美动听的音乐唱腔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在传播文化知识,保留、传承民间有价值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等方面,起到了宣传和教育的作用。

 

  海城皮影戏在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为辽宁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