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于英国当地时间2017年7月10日正式拉开序幕,于7月16号正式结束,为期7天。活动地点分别为斯旺西、兰彼得、剑桥大学、牛津大学。 本次论坛由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主办,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麦迪文 修斯校长代表活动的主办方致欢迎词。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他在致辞中说,他上大学时便读到了《道德经》和《庄子》等来自中国的著作,从此便对中...
安塞学生学习剪纸感受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近日,安塞区的学生们利用暑假,向民间剪纸艺人高英凤学习剪纸、折纸等传统手工艺,近距离接触和学习民间手工技艺,感受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图为高英凤(右三)正在为孩子们讲解剪纸基本技艺。
黑陶文化发生于五千年前人类文明初期的新石器时代,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及沿海等地区。黑陶文化的延续时间约有500年,而后便中断了其发展史,再未见遗存的痕迹,直至公元1928年,这个断代五千年之久的神秘文化才得以破土问世。 黑陶的现身,一举震惊世界考古界,其作为真正的本土陶文化,展现了华夏民族辉煌的陶瓷文化史,反映了时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结构,被赞为人类文明史上的明珠、中华国粹文化。 黑...
23日,湖南非遗产品协同创新平台首期工作坊——2017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工作坊终评答辩会暨颁奖仪式在中国(长沙)创新设计产业园成功举办。湖南非遗产品协同创新平台由中国(长沙)创新设计产业园协同政府、高校、媒体、非遗传承人、设计机构组建,旨在推动非遗产品创新设计与研发,促进传统工艺创新和设计创新融合,助推非遗文化项目向创造性、商业化、品牌化方向转型,从而推动地方产业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蓝...
遗产编号 ⅳ―92 所属地区 辽宁·锦州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辽宁省锦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 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
遗产编号 ⅳ―77 所属地区 四川·南充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四川省南充市 申报日期 2006 灯戏•川北灯戏 川北灯戏用农民的道德标准演人间的美丑善恶,喜怒哀乐,大多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语言通俗易懂,诙谐风趣,极富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南充是它的发源地。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流行于阆中...
遗产编号 ⅳ―78 所属地区 云南·玉溪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云南省玉溪市 申报日期 2006 花灯戏•玉溪花灯戏 云南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流行于云南的地方戏曲。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各地语音、民歌小曲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云南花灯戏有昆明花灯戏、玉溪花灯戏和姚安花灯戏三大支系,其中昆明花灯保留明清小曲及明清剧目最多,伴奏...
遗产编号 ⅳ―79 所属地区 山东·德州·临邑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山东省临邑县 申报日期 2006 “一勾勾”是由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地方剧种。高唐鼓子秧歌是一种民间演唱艺术,演唱者腰挎花鼓,自己打鼓演唱伴奏,后来发展成登台演出,并采用四胡为伴奏乐器,发展为戏曲形式,人称“四根弦”。行当有青衣、花旦、胡生、小生、花脸丑等。“一勾勾”戏,...
遗产编号 ⅳ―80 所属地区 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 申报日期 2006 藏戏•黄南藏戏 黄南藏戏是青海黄南地区藏族戏曲剧种,在19-20世纪中期,流布区域曾经覆盖了黄南藏族自治州以及相邻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目前主要流行于黄南地区。 黄南藏戏属于安多语系藏戏的一个重要支系...
遗产编号 ⅳ―81 所属地区 西藏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西藏自治区 申报日期 2006 门巴戏是门巴族戏曲剧种,流行于喜马拉雅山东南坡门巴族聚居区,即现在的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勒布区。因为它直接采用藏戏的藏文剧本,所以民间称之为“门巴拉姆”,即门巴藏戏。相传18世纪末,强巴克龙从拉萨带回一部《诺桑王子》的藏文本剧本,由此门巴戏开始在勒布流传。 ...
遗产编号 ⅳ―82 所属地区 广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 申报日期 2006 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 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壮剧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
遗产编号 ⅳ―84 所属地区 贵州·黔西南州·册亨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贵州省册亨县 申报日期 2006 布依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册亨、安龙、兴义等县。它是受汉、壮、苗族戏曲的影响,用布依语演唱布依族乐曲,在八音坐弹、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布依戏的音乐曲调有【京调】、【起落调】、【翻演调】、【...
遗产编号 ⅳ―85 所属地区 贵州·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贵州省威宁县 申报日期 2006 撮泰吉是仅存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嘎寨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意思为“变人戏”,这一戏剧形态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彝文典籍中亦无记载。 撮泰吉一般于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旨在驱邪祟、迎...
遗产编号 ⅳ―86 所属地区 云南·德宏州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申报日期 2006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及保山市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
遗产编号 ⅳ―87 所属地区 河南·濮阳·南乐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河南省南乐县 申报日期 2006 目连戏是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戏曲演出,因主要扮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载于佛家经典,主要内容大致为:傅相一生广济孤贫,斋布僧道,升天后受封。傅妻刘氏青提(又叫刘四娘)不敬神明,破戒杀牲,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其子傅罗卜为救母往西天求...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