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学今年开始对石家墓地一公里以外的遇村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根据遗迹及出土文物分析,考古人员认为,遗址年代大体延续时间为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晚期。 据介绍,遇村遗址已发掘面积1700平方米,清理灰坑51处,墓葬10座,窑址1座,马坑1座。出土文物丰富,有陶器、玉器、骨器、石器、铜器等。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王永安说,遗址调查时发现较多春秋时期遗物,有陶罐、陶...
“无为道士三尺琴,中有万古无穷音。”琴之一道,意义远不止于一种源远流长的乐器门类。琴的精神,兼有儒道,在数千年的传承中不断变化、丰富,与文人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士无故不撤琴瑟”,都体现了古琴对文人的重要性。 9月26日,“太古遗音——龙美术馆藏唐宋古琴与文人清趣特展”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此次展览以“丝桐合为琴”、“但识琴中趣 ”、“天人合为一 ”三个板...
河北地质大学12日举行重大科学发现信息交流会,该校向新闻媒体展示了新近收藏的珍稀古人类头骨化石——似海德堡人头颅化石。有关专家指出,这一珍稀古人类化石不仅是中国的首次发现,而且也是亚洲的首次发现。其不仅为研究现代人起源提供了确凿的化石证据,而且也为重新认识人类发展历史和演化模式开辟了新的途径。因此,有必要对以往提出的“多中心起源”的观点与“人类三次走出非洲”的“老根发新枝”的演化模式重新进行评价和...
姜女石秦行宫遗址出土的夔纹大瓦当。 最初被视作汉代窑址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教授华玉冰曾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姜女石工作站工作多年。2010年他与杨荣昌主持编著的《姜女石秦行宫遗址发掘报告》出版。他告诉记者:“对姜女石秦行宫遗址的全面认识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 1981年,绥中县西普查组的工作人员首先发现了位于当时万家乡杨家村南部的瓦子地遗址。瓦子地这个地名,在考古人员看来,应该与...
原标题:何以身轻如烟霞(寻古探源) 夏日炎炎,谁不想拥有一件轻逸薄凉的单衣?早在2000年前,我们的先人就曾经织成过通身重量还不足50克的素纱单衣。薄如蝉翼、轻若烟霞——这是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国宝“素纱单衣”给人留下的最初印象。 直裾素纱单衣(329—6)。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局部。 夏日炎炎,谁不想拥有一件轻逸薄凉的单衣?早在2000年前,我们的先人就曾经织成过通身重...
秦代的陕西美女是否都如貂蝉一般?如今,西北大学技术专家取得重要突破,可以带领人们穿越2000年的时空,一睹其芳容。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对古人颅骨面貌的复原工作,取得重要成果。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颅面复原技术首次复原出我国秦代女性面貌,这为考古人员通过数千年前的颅骨残骸复原古人容貌提供了可能。 据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耿国华介绍,研究人员通过对古人颅骨的...
战国玉带钩 新郑市博物馆藏 在中国种类繁多的古代玉器中,有些玉器形式并没有延续至今,它们或因缺乏实用性与时代脱了节,渐渐被边缘直至消失。帝王们的喜好程度往往决定了一种玉器的存在与否。但在漫长的中国五千多年历史中,有一种玉器从新石器时代出现,直到现在都从未消失过。今天的玉器爱好者们依然喜欢它,玉器的制作者也仍在制作,喜欢古玉器收藏的玩家藏家们几乎都有收藏它。它就是——玉带钩。 钩,在古代...
天气还是那么热,动不动就湿了一身,我们的命还都是空调给的。你是不是也会好奇,那古人的命是谁给的呢? 富人的自雨亭:全自动下雨凉亭 在亭子顶上收集雨水,存到天热时,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关键是可以通过自动水车,把雨水循环利用,持续给亭子降温。 富人就在这亭子里吟诗作画,就算啥也不做,一个人静静也是极好的。 穷人的空调房 穷人只能在地面上打一个洞,可别小看了这个洞,这里面...
酷暑已至,相信在炎热室外饱受煎熬的你和葛春生一样,一回到家便以“葛优躺”瘫在沙发上,左手拿着冰淇淋、右手把空调遥控器调到制冷+最大风力+上下扫风,美哉!解脱!可是在没有制冷设备的古代,古人是怎样度过夏日的呢? 传说纪晓岚是个又黑又胖的人,夏天在翰林院编纂《四库全书》时因工程浩大、日夜赶工,经常热成狗: 纪文达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 政府公...
7.23是大暑,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度,今年大暑的交节时刻为7月23日05时。“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小暑”是炎热开始的标志,“大暑”则表示炎热至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通纬‧孝经援神契》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
瓷枕 炎炎夏日,当我们躲在空调房里逃避高温时,你是不是想过这样的问题: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在泰州市博物馆内,收藏有一件古人纳凉“利器”——绿釉如意形蕉叶纹枕。它形似如意,为宋代瓷器,至今已有约千年历史,如今看来,它的实用价值已经日趋消失,然而,它所蕴含的造型以及绘画艺术的美却随着时间沉淀了下来,让人惊叹。 “薄雾浓云愁永昼,端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
在雨后清凉的香叶轩茶园,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三国文化研究专家,《百家讲坛》主讲人梅铮铮与嘉宾一起,以《一坛老酒醉三国》为题,通过摆龙门阵的形式,畅聊酒与三国、酒与考古、酒与成都的故事,在谆谆酒香中拉开了“2018成都武侯祠三国季”主题活动“武侯夜话”的大幕。 讲座现场 7月6日傍晚,2018“武侯夜话”的“三国龙门阵”在成都武侯祠继续开摆。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罗二虎、专于秦汉考古发掘...
北方人有这样一句俗语:“舒服不如倒着(指睡觉),好吃不如饺子”,因为好吃,所以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吃它。大年初一吃饺子,这是北方人的风俗。许多出门在外打拼的人,不论离家多远,到春节都会跋山涉水地回来,与家人一起热乎乎地吃顿饺子,以示圆满幸福。饺子在现代早已不是北方人的专爱,南方许多地区都有饺子,而且一年之中,常常可吃,并不仅限于大年初一。那么你知道饺子的“老家”在哪里吗?那就让我们重回历史探寻一下水饺...
西周王朝经常举行各类赏赐活动,当年作为西周官员的利,也得到了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很是高兴。他用这稀有的青铜铸成了这件“簋”,故名为“利簋”。利的官职在当时叫“有司”,也就是个部门主管。这件簋,样貌也称不上惊艳,却被认为是镇国青铜器。它珍贵的秘密藏在哪儿了呢? 长久以来中国的学者,一直对史书上的记载有所怀疑,其中最经典的一个例子莫过于《史记》中对牧野之战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到,当周...
一个中国研究人员领衔的国际科研团队11日发表报告说,历经13年发掘,他们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了可追溯到约212万年前的旧石器工具,这使古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很可能比此前普遍认为的提早了二三十万年。 直立人的出现是人类进化史上重要一环,但这些古人类何时走出非洲并扩散到世界各地,在学术上还存在一定争议。中国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为破解这一谜题提供了新线索。 这项研究11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