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考古人接力发掘姜女石秦行宫遗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姜女石秦行宫遗址出土的夔纹大瓦当。
  
  最初被视作汉代窑址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教授华玉冰曾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姜女石工作站工作多年。2010年他与杨荣昌主持编著的《姜女石秦行宫遗址发掘报告》出版。他告诉记者:“对姜女石秦行宫遗址的全面认识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
  
  1981年,绥中县西普查组的工作人员首先发现了位于当时万家乡杨家村南部的瓦子地遗址。瓦子地这个地名,在考古人员看来,应该与当地多见古代瓦片类遗物有关。
  
  1982年,锦州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重要遗址进行复查,他们在瓦子地附近及周围地区又发现了石碑地、止锚湾、黑山头等几处遗址,根据遗址地表所见灰陶绳纹瓦、大面积的红烧土,初步推测为汉代窑址。
  
  第二年12月,时任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的郭大顺同我省已故考古学家、时任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的孙守道对遗址再次进行复查,他们在石碑地遗址的南部发现了一处大型夯土台,断面夯土层清晰,地面零星散布着大型柱础石、空心踏步砖等建筑构件,当时还采集到了3块见于秦始皇陵的夔纹大瓦当残片。两位专家十分震惊,推测这里应该是一处秦代皇家级的建筑遗址。
  
  考古前辈的永久守候
  
  华玉冰介绍说,这处规模宏大的遗址位于绥中县万家镇南部的沿海地区,由6处遗址点组成,占地25平方公里,位置特殊。借用苏秉琦先生的话说,面海的三处遗址以石碑地为中心,止锚湾、黑山头为两翼,恰如一宫两阙;它们建于岸边的高台地上,俯瞰大海,欲张开臂膀与大海相拥;各遗址前的海中高耸矗立着自然礁石,构成门阙,遗址与海洋融为一体,极其雄伟壮观。
  
  关于秦代行宫,史书中并没有直接记载,《史记·封禅书》和《史记·秦始皇本纪》都记有秦始皇东巡到碣石的记述。从万家发现的遗址建筑的规模和气派,国内外考古学家,特别是苏秉琦认定它是秦始皇东巡的行宫,而对面的礁石就是碣石,也称姜女石。
  
  对于碣石的具体位置,自两晋以后,史料记载说法不一,所以当地人并不知道那里有秦代行宫。
  
  华玉冰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遗址发现之初便面临着非常迫切的保护问题。考古专家在初步确定遗址重要性的同时,获悉秦行宫遗址中的黑山头遗址已经被某单位征用,并计划从遗址中的止锚湾经石碑地通往黑山头挖一条输水管线,刚刚发现的几处遗址都面临被毁坏的风险。
  
  根据这一严峻形势,省文物保护部门决定土地解冻后立即进行抢救性发掘。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虽然遗址所在地的征用单位已经被告知黑山头有重要古代遗址。但1984年初春,黑山头遗址还是在一夜之间被大型机械推毁,现场暴露出大片瓦砾和被毁坏的空心踏步砖、井窖以及掀翻的柱础石等。
  
  接到报告后,省文物保护部门立即会同锦州市的领导赶到现场,勒令建设单位停止施工,指派考古队立即进驻现场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制作了标志牌:“辽宁省姜女坟黑山头遗址第二发掘工地”,为防止其他遗址发生不测,也制作了标志牌。当时省委、省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不仅要保护好遗址,还要保护好环境风貌。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生前对姜女石秦行宫遗址给予极大关注。1984年11月,在第一次看到夔纹大瓦当拓片时,他就深刻地指出:“这就是文字,就是碣石宫!”这对姜女石秦行宫遗址的性质、位置等争论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此后,苏秉琦不仅在他的寓所、办公室多次听取辽宁省文物保护部门的汇报,1985年还到发掘现场进行实地考察。
  
  在各级文物保护部门和考古学界的推动下,1988年,姜女石秦行宫遗址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遗址的保护,苏秉琦建议要建一个基地,可以叫工作站或试验站,要有开放性,要有陈列展览,并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碣石宫博物苑的设想。
  
  此后,在我省各级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的努力下,1999年,姜女石秦行宫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大遗址保护园区,随后又列入全国100处大遗址保护名单。
  
  在姜女石秦行宫遗址的保护、研究过程中,还有一件事给人留下深刻记忆:1997年9月27日,遵照老先生的遗嘱,苏秉琦的骨灰撒在了姜女石外大海之中,苏秉琦通过此举来永久守候生前付出大量心血的这片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象征着秦帝国的国门
  
  华玉冰说:“姜女石秦行宫遗址自发现以来,时间已过了30多年,先后有国内数十位考古专家参加了这一遗址的调查、勘探与发掘。他们长时间默默无闻、辛勤又艰苦地工作,为遗址的持续深层次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介绍,遗址发现以后,辽宁省组织的考古队主要进行遗址中石碑地遗址的局部勘探与试掘、黑山头遗址抢救性清理、止锚湾遗址和瓦子地遗址的试掘。
  
  1988年开始对姜女石秦行宫遗址的单体遗址进行全面勘探与发掘。
  
  1993年以后开始对遗址进行全面勘探,并且对姜女石秦行宫遗址中秦汉建筑遗址特别集中与密集的石碑地遗址进行大面积发掘,到2000年,发掘总面积累计达4万平方米。
  
  在对姜女石秦行宫遗址持续的考古发掘中,出土夔纹大瓦当数量较多,达数十件,目前存于辽宁省博物馆和葫芦岛市博物馆中。
  
  华玉冰说:“从夔纹大瓦当出土的情况看,在遗址当中,这种夔纹大瓦当使用较为普遍,并不是仅仅使用于大型建筑当中,在重要门址的两侧也常发现。”
  
  至于这些夔纹大瓦当在秦行宫建筑上的位置,考古报告显示,一般位于秦代宫廷建筑的正脊两侧,这一位置从人们较为熟悉的现存古代建筑上看,相当于鸱吻,也就是中式房屋屋脊两端的兽形构件所在的位置。
  
  夔纹,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爬行动物纹饰,其主要形态特点为:大口、卷唇、无角、一足、卷尾,并且常以两两相对的形式同时出现于同一器物之上。
  
  华玉冰介绍说,姜女石秦行宫遗址出土的夔纹大瓦当,当面图案大同小异,但从细微处看,还没有发现两件完全相同的。
  
  这些夔纹大瓦当的当面与瓦筒分别制作,最后人工粘接到一起。瓦当面的背面比较平整,从上面同心圆状的修整痕迹看,当年似乎经过了轮修刮。
  
  出土的部分夔纹大瓦当与瓦当面所接的瓦筒保存基本完好,与当面结合紧密,几乎成为一体,仔细观察,可以看到瓦筒与当面接合处还留有刀割的痕迹,而这种痕迹在瓦筒的其他部位看不到。秦代工匠们就这样在2000多年前留下了他们精心制作夔纹大瓦当的印记。
  
  华玉冰说:“在此之前,在秦始皇陵曾经出土过夔纹大瓦当,从目前夔纹大瓦当的出土地点分析,秦代皇家使用夔纹大瓦当的建筑可能与祭祀活动有关。目前留下的一些史料记载,秦始皇当年东巡碣石,想要入海求仙,但从目前的实物结合史料来分析,更可能是为了祭祀海洋,宣示与强化大一统的帝国意识。”
  
  与此观点相同的是,早在1986年,苏秉琦就指出,姜女石秦行宫遗址是具有纪念性意义的大建筑群,好像当时的国门,是秦帝国统一的象征。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