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枕:古人的避暑“神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瓷枕

  炎炎夏日,当我们躲在空调房里逃避高温时,你是不是想过这样的问题: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在泰州市博物馆内,收藏有一件古人纳凉“利器”——绿釉如意形蕉叶纹枕。它形似如意,为宋代瓷器,至今已有约千年历史,如今看来,它的实用价值已经日趋消失,然而,它所蕴含的造型以及绘画艺术的美却随着时间沉淀了下来,让人惊叹。

  

  “薄雾浓云愁永昼,端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李清照的《醉花阴》被人称为一句一个“凉”字,其中第四句中的“凉”就在于“玉枕”。玉枕并非玉石所制,而是指瓷枕,它是古人夏日消暑的必备之物。

  

  在泰州市博物馆内,就收藏着这么一件瓷枕,它的全名叫做绿釉如意形蕉叶纹枕,烧制于宋代,长28.5厘米,宽24.5厘米,高7.3厘米至10厘米。远远望去,整个瓷枕呈翠绿色,如意形的枕面好似一张盛夏中郁郁的荷叶,带给人们阵阵凉意,又如一汪碧绿的池水,滋润着心头那一份烦躁。

  

  泰州市博物馆馆长解立新介绍,这件绿釉荷叶形枕是1984年11月在泰州市城西南出土的。除底面施透明釉以外,其余均为低温绿釉。“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一个侧面有四个支烧点,露出暗红色的胎土。”解立新解释,这可以说明,这只瓷枕是立起来烧制的。

  

  如果你仔细端详这件瓷枕,还会发现枕面如意形的开光内刻着三片摇曳的芭蕉叶,每片叶子都有锯齿般的边缘和纤细的叶脉,十分生动。此外,瓷枕的底部还印有一个玉圭形的框,框内有“陈家记号”四个字。“如同现在的名牌商标一样,表明它在当时是一件高档商品。”解立新说。

  

  小东西蕴含着大道理

  

  人们看到这个瓷枕后,可能会疑惑:这个又硬又大的东西适合做枕头吗?其实这当中蕴含着大道理。

  

  瓷枕质地硬就会“逼”着人在入睡后不断调整睡姿,保持身体的活动,这对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使用时,也可以在表面包层棉纱,调整软硬程度,还可避免受凉。根据目前所发现的一些枕头实物,四角均有不同程度的磨损,中间部分则保存较为完整,这也从侧面佐证了古人使用瓷枕时大多会在上面盖上一层铺垫。还有研究发现,为保证颈椎在睡眠时不受压迫,古人还专门为颈部设计了托盘,使整个身体呈自然状态躺在瓷枕上,舒适地入睡。

  

  其实,我国使用枕的历史非常悠久,《诗经陈风泽陂》中便有“辗转伏枕”的记载。枕头作为日常睡眠工具,自古以来,材质繁多,类型各异。古时睡觉的枕头,与现时的大相径庭,除了最初的木枕,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原材料的丰富,逐渐有了玉枕、陶枕、漆枕、瓷枕、竹枕、布枕等硬枕头,尤以瓷枕最为流行。

  

  这个瓷枕来自吉州窑

  

  解立新介绍,瓷枕历史可以溯源到隋代,在河南安阳隋开皇十五年张盛墓中就出土了最早的瓷枕。到了唐代,瓷枕渐渐多起来了,它们的形状一般是长方形,尺寸较小,有的是睡觉用的枕头,还有一些是号脉用的脉枕。进入宋代,瓷枕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光形状就有许多种,如椭圆形、长方形、八角形、如意形、银锭形、叶形、扇形、花形、马鞍形、卧婴形、美人形等等。

  

  据了解,当时最著名的瓷枕产地有好几处,其中,北方以磁州窑的白地黑花枕为代表,它那强烈对比的黑白色彩,生动传神的画面图案,诗词格言的灵活运用无人出于其上。南方则分为两派,一是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枕,它以如玉般的釉色而闻名;另一个是吉州窑生产的绿釉枕,它以别致的装饰而著称。

  

  “这件绿釉如意形蕉叶纹枕就是吉州窑的代表之作。”解立新介绍,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县,创始于五代时期,宋代趋于繁荣,成为当时的一处名窑。其实,吉州窑和北方的定窑、磁州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宋灭亡以后,许多北方工匠为了逃避战乱迁往江南地区,他们带来了北方名窑的先进技术,又融合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如吉州窑的绿釉枕北方磁州窑也烧制过,但二者的造型、纹饰和装烧方法都不一样。

  

  艺术价值高于实用价值

  

  据介绍,瓷枕的制作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打成适当泥板,镶接起来,等到半干时修整,泥板厚度一般为7到8毫米之间,泥板镶接处用泥条沾上泥浆后连接压实,然后入窑烧制;另一种方法是模具成型,用软泥在模具上均匀抹出一定厚度的泥板,然后合拢起来,等待定型后取出泥坯修整好,施上化妆土,刻画花纹或彩绘,待坯半干后,在背后打一个孔,以防止烧成时,热空气膨胀无法泄出而损坏坯体。“这件绿釉如意形蕉叶纹枕就是用第二种方法制造的,在枕的一端有一个直径半厘米左右的小孔,拿起枕头摇还发出丁冬的声响,那是因为有泥丸残留在枕内。”解立新说。

  

  近千年过去,瓷枕的实用价值已经日趋消失,但是,因为它的表面常常有前人留下的各类书画图案,这让它成为民间书画的重要载体,在保存古代民间书画艺术上起到了巨大作用。作为书画一般载体的纸、绢等物质在历经千年后往往已毁于各种事故,极难传世,而瓷枕材质坚实,故完整保存记录了大量可贵的民间艺术,让今人能领略千年前的民间艺术创造力。

  

  直到民国末年,瓷枕才慢慢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之中,而渐渐被柔软棉花制成的枕头取代。

责任编辑:小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