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清光绪年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大规模传入中国,瓷器、丝绸等为主体的外销品市场迅速扩大,生产日益繁荣。以光绪帝为代表的清王朝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维新来拯救危难中的封建王朝,提出了“振兴实业”等经济政策,在这种政策的号召下,官窑、民窑不断烧造瓷器,与咸丰、同治二朝相比产品数量要多。光绪瓷器多以仿效前朝的器型而闻名,但在制作陶瓷工艺上逐渐有所发展,不仅囊括前...
罐通高13.8厘米,口径4.2厘米,足径6.6厘米。直口,丰肩,弧腹,圈足。口、颈及圈足露胎,内外施釉。肩部饰一周城垛般的连笔“山”字纹,此装饰又称“城墙纹“或“墙垛纹”,为康熙瓷上的特色。 器身设冰梅纹,冰梅纹即以青花深料绘冰裂纹片,淡料涂抹(即青花分水)作地并留白,缀以梅花枝。冰梅纹始于康熙朝,象征寒梅吐艳,有辞旧迎新之意,故十分流行,常用以装饰罐,也作瓶、盘的装饰。晚清及民国瓷上多有摹...
此罐高14.9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8.1厘米。晚明青花罐,除宣扬“学而优则仕”的“状元及第”、“高官厚禄”及“寿山福海”、“福寿康宁”等装饰图案多见外,还有一类“晋见图”十分多见。有学者考证后认为,“晋见图”乃是绘新科状元、榜眼、探花率同年进士晋见的一个情景。这类罐的特点是胎白釉润,青花蓝灰,色调深重,尺码以中小型为主。但人物的构图往往十分单调,三五进士揖让而行,大致呈同一个造型姿态,且绘画...
此罐高18厘米;天字罐,为明成化年间创烧的一种小型斗彩罐,因罐底署有无边栏的青花“天”字楷体款,故名。罐形为直口,短颈,圆肩,鼓腹下收,圈足,并附盖。天字罐名气十分大,影响深远,后朝争相摹作,以康熙、雍正、乾隆仿制最多。但器物多带有本朝的烧制特征,和成化的原作相去甚远。 此罐胎体厚重,釉面坚致,造型呈矮肥型,腹下收,至胫部微撇,不同于成化罐。器身有七层装饰,较明天字罐的花纹繁缛。青花色调蓝中...
罐高10.9厘米,口径4.7厘米,足径5.7厘米。小口,下腹急收成圈足。罐身以勾线填色的青花楷体“百”、“子”、“千”、“孙”字为图案。青花字写得浓郁、遒劲,把多子和多福的向往,通过罐(官),挥洒得淋漓尽致。 这类造型的青花罐,江苏一带存世量非常大,而产地江西一带则非常少,应了景德镇流行的“窑工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行话。 十多年前有一段时间,这类罐在上海古玩市场比比皆是,尺寸...
近日,由嘉兴博物馆、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芙蓉出水——清代康雍外销青花瓷特展”在嘉兴博物馆二楼禾韵展厅揭幕。该展将持续至7月26日,其间还将推出展览配套活动。 本次展览以“按图索骥”“克拉克与芙蓉手”“看得见的风景”三个部分呈现,共展出清代康雍时期的外销青花瓷105件。此次展出的外销青花瓷精品大多品相完整,主要由瓷都景德镇生产,也有部分是福建一带的产品,可谓件件精品,让人大开眼界。一...
6月10日,由嘉兴博物馆、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芙蓉出水——清代康雍外销青花瓷特展”在嘉兴博物馆二楼禾韵展厅揭幕。该展将持续至7月26日,期间还将推出展览配套活动。 本次展览以“按图索骥”、“克拉克与芙蓉手”、“看得见的风景”三个部分呈现,共展出清代康雍时期的外销青花瓷105件。此次展出的外销青花瓷精品大多品相完整,主要由瓷都景德镇生产,也有部分是福建一带的产品。虽采用山水花鸟等中国...
明代的青花瓷发展到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风格变化很大。 因为嘉靖帝崇尚道教,所以瓷器上大量出现了云鹤、八卦等道教图案,纹饰纤细,人物修长,圆器足脊内敛,有的几乎能以手指勾起,器底出现了“松柏草堂’’、“赵府制用”等堂名款。 而隆庆青花瓷器用料精纯,色泽艳丽,纹饰多用奇数三编组,如器内心的三凤三螭与器外壁的三组垂枝花鸟等十分流行。 万历青花瓷纹饰较为粗率,盛行锦地开光图案,官、民窑...
造型方面:弘治青花瓷保持成化的规整,但不及成化精巧。盖罐器身较短;碗有敛口、撇口、墩式等;供器出现很多,如香炉、净水碗、诸葛碗等。 胎釉方面:弘治青花瓷胎质与成化时相同,白腻细润,民窑则厚重;釉面肥腴滋润,釉色可分为三类,即灰青釉、卵白釉和亮青釉,总的来看不及成化讲究。 工艺方面:弘治青花瓷圈足,足墙比成化时略矮,足内墙直立,深浅不一;瓶、罐、炉大多为砂底;盘类有塌底现象,器内下凹,是...
成化官窑产品造型中青花大件少见,胎釉洁白,胎体轻薄,半透明度很高,迎光透视,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其釉质独特,白润如凝脂,给人以细腻温润之感,故前人常用“如脂似玉’’形容其釉色,足见其感人之处。成化时期的这种釉色,后人仿制十分困难。 成化官窑青花料有浓淡之分,浓者多勾勒纹饰线条,淡者则平涂上色,使图案开始出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夔龙也称草龙,是成化时出现的一种抽象变形的图案化的龙纹。成化...
网络配图 后世仿宣德青花的产品很多,官窑民窑均仿,明成化官窑即出土过书“大明宣德制’’款的青花瓷器。官窑仿官窑,有两种情况:一是皇帝好古,特命官窑仿官窑;二是宫中传世瓷器破损,故命官窑仿制补缺。无论哪种情况,官窑仿品都十分精致,所书款识亦很认真。前一种情况仿品不重造型,纹饰却逼真,多是本朝产品,仅书宣德款识。后一种情况则追求造型纹饰均逼真,清代康、雍、乾三朝均有官窑仿宣德青花产品,有书宣德款...
资料图 绶带葫芦扁瓶只有永乐、宣德两朝大量生产,且器型变化不大,只是永乐时期不书写款识,而宣德时期多在瓶外口横写“大明宣德年制”六宇青花楷书款识。 这种绶带葫芦扁瓶的仿品,最早出现于雍正、乾隆两朝,民国以至现代仍有仿制。仿制得最成功的当属清雍正官窑的仿品。 此仿品形制与原器基本相同,但若细品即发现诸多不同之处。在制作工艺上,真品是拉坯横接成型,用手摸之,即明显能感觉到对接痕;清代...
元末明初连年战争,导致明初制瓷业萧条。但随着经济的恢复,永乐、宣德两朝,形成了明代瓷器制作上的第一个高峰。宣德朝的青花瓷和永乐朝的差别不大,有“永宣不分”的说法。但景德镇永乐、宣德官窑发现后,这个难点已基本解决。二者主要区别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款识看,永乐青花仅见压手杯一种四字篆书款,其他均无款识;宣德青花多有款,常见者为六字楷书款。 第二,永乐胎体轻巧,纹饰纤细,釉面无橘皮纹;宣德...
元青花瓷器属于奇货可居。在存世甚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绘有人物故事题材的更是凤毛麟角。元代青花瓷器,主体纹饰为"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 此罐高27CM直径33CM,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 使用进口钴料绘出青花纹饰,共分四层...
这是一片康熙时期的青花瓷片(见图),上有三个人物,一个少妇怀抱幼儿站在院子里,双目注视着正在习武的儿子。幼儿用右手指着在练武的哥哥,嘴里发出依依哇哇的叫嚷声,意欲下地与哥哥同练。院子中央一位壮实英俊的少年单腿立地,左手出拳,右手平举,掌心托着桂枝,拳腿所到之处风生水起。桂枝寓意桂冠,少年想取得什么桂冠?是武状元。 这位少年是谁,极有可能是朱虎臣。朱虎臣(?—?),号武伯,浮梁(今江西省景德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