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康熙青花瓷器烧制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 丰富多样的器型 康熙青花瓷的造型在清代瓷器中最为丰富。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瓷器制作者智慧与想象力不断地迸发,器物形式变化多样,层出不穷。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更有中西文化融合的外销瓷。康熙一朝,官窑瓷器精益求精,民用瓷器坚实耐用,外销瓷器多姿多彩,百...
罐高12.7厘米,口径5.4厘米,足径6.9厘米。据记载,万历年间,由于宫廷对景德镇瓷器的大肆掠夺,民愤甚大。万历中期,宦官(太监)潘相督造龙缸,因屡烧不成又一再催逼,窑工童宾跳火自焚,引发工潮,把御窑厂给烧了。此后,御窑厂因矛盾不断加剧,生产难以为继,于万历四十八年,“皇帝下诏御窑生产悉皆停止”。 天启、崇祯时,御器厂的生产仍没有得到恢复,官窑生产几乎处于停顿状态。但民窑生产发达,外销需求...
罐高15.5厘米,口径19.2厘米,足径14.1厘米。这件器物定为康熙瓷,有五条理由: 造型。粥罐呈直口,圆肩,鼓腹渐收,圈足。形制不同于上述六件粥罐。 底。底部有釉,釉底内署青花双圈“大明成化年制”楷书寄托款。这类署款形式,在康熙时期十分普遍。 胎。胎土淘洗非常精细,胎骨坚细、洁白,带有丝绸般的光泽。 釉面。白釉匀净、平滑,底部釉面多针孔状的细小棕眼。 青花。青花色...
明崇祯狮子绣球瓷画 ■浙江金华 曹兆燎 《中国青花瓷纹饰图典》花鸟卷下册中,收录有许多幅从明朝景泰年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各个朝代的狮子纹饰瓷画(见图)。神态风格各异,从单只狮子到“太师少师”的双狮图,还有康熙时的“三狮穿花图”。 从图典中总结得出明正德时期的狮子纹少有彩带,正德前的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时期的狮子图多有彩带环绕。正德以后的嘉靖、万历、天启、崇祯时期的狮子纹也多有彩带...
在河北省香河县王家摆村附近,几个月前整修河道时,一艘明代沉船被发现,出土青花瓷杯等多件器物以及100多块青砖。廊坊市文物管理处表示,该沉船的发现和清理,为研究北运河的漕运历史及航道变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现场探访 运河故道发现沉船 河道整修工作尚未完工 6月26日下午,记者来到与北京通州相交的河北省香河县王家摆村附近时,不少路人仍对两个多月前的事情记忆犹新。 王家...
民国时期的瓷业生产,虽然只经历了短短38年,却是瓷业发展的重要变革阶段。艺术个性的释放和发挥,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影响,民国瓷器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充分体现出古今相交、中西相融、雅俗共赏的时代文化特色。 镇江博物馆藏民国仿乾隆青花鹿耳尊(图1),高34.8厘米,口径14.1厘米,底径15.8厘米。广口,圆唇,器口下渐放,垂腹,圈足较高,圈足内有“大清乾隆年制”三行篆书款(图2)。颈部饰对称鹿头形...
罐高12.3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10.7厘米。平底涩胎,胎体较厚,形体矮胖。施釉肥厚,釉汁白中泛青。青花蓝中闪灰,纹饰图案有浓重晕散。 明清官窑的纹饰,由于图样来自内府,有些蓝本甚至还是皇上亲自圈定,故多被绘画得十分规矩细致。但这纹样,也因这“制样须索”工整、拘谨而显得板滞无力。 民窑纹饰则显得粗放不羁,由于出自内心,因而生动。这生动,原来是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哪怕是几...
罐高14.7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2.5厘米。敛口,丰肩,圆腹,平底涩胎。颈部饰一周间距较宽的变形仰莲瓣纹,为顺治时期又一种较多见的装饰形式。此类变形仰莲瓣纹边饰,顺治朝不但常常用在口部,有时还用以作胫部装饰,例如故宫博物院的顺治十六年青花象纹罐,其底部就用了这样一条边饰。 器腹人物纹的用笔,以及画面的布局、衬景和青花染色,都有别于康熙瓷。其中,主题人物的造型过于平淡、欠缺气魄,与康熙人...
清代康、雍、乾时期,经济繁荣,工商业兴盛,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空前的繁荣,不仅官窑成就显著,民窑也兴旺发达。清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形容“至乾隆,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乾隆青花仍是当时瓷器生产的主要品种,承袭康熙、雍正青花的特点,并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创新、提高,体现在制作技巧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从工艺制作上看,其胎体的成型、青料的绘制等等,都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清中期之后到清晚期...
罐高17.2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12.7厘米。这件粥罐的形制为束颈,丰肩,肩以下渐收,平底涩胎。口沿下饰一周倒垂莲瓣纹,这类纹样在顺治瓷上最多见,如上海博物馆藏丁酉(顺治十四年)铭青花人物净水碗与上博庚子(顺治十七年)铭青花云龙瓶的口部,均以倒垂莲瓣纹为饰。在顺治时期,还流行倒垂的变形蕉叶纹,例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顺治典型器青花花鸟纹盖罐。类似这样的边饰,在康熙朝的瓷器上则几乎看不见。 ...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我国清明祭祖扫墓的风俗由来已久,据明《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这段记述就很好地说明了清明祭祖扫墓的盛况。 在遗存下来的古玩瓷器上,就有不少器物描画了古人清明节扫墓的情景。如这件清雍正年间的青花祭祖圆盘(见图),直径20.5厘米,胎质嫩白细腻,薄胎精工。盘中一分为二,牡丹花环绕,上半部分是一儒生弯腰...
中国是茶的故乡,6000多年前浙江余姚人就已种植茶叶,河姆渡遗址中有茶树出土。 江苏省研究会出版的《中国青花瓷纹饰图典》铭文款识卷中就收集有明代嘉靖年间青花“茶”字款(见图1、2)。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茶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但在浙江金华磐安县,在海拔高达600—800米的大盘山地至今还保留着宋代以来,有市场功能的古茶场,而且是国内绝无仅有的中国茶文化“活化石”。肯定有许...
罐高12.1厘米,口径5.8厘米,足径7.3厘米。肩部如意纹之间,饰有环状连接物。青花发色蓝中含灰,底釉肥厚。 画面上,其中一个人物(图1)的后脑头发呈散开状扇形,此为下人或仆人,这在明代晚期的瓷器纹饰上常见。当然,另一位人物(图2)的身份,就必定是位上人、贵人,泾渭分明。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品读诗圣杜甫的这首古诗,欣赏着一件青花瓷盘里的一对春燕,笔者忽然感到,不知不觉间,春天已经来到了身边。 这是一只明代青花双燕绘画盘(见图)。其高2.8厘米,直径23.5厘米,盘面绘满了青花图案。正中央的圆形盘底,醒目地绘画着一对燕子,其中一只栖息在假山之上,凝视水面,呢喃私语;另一只盘旋空中,双翅展开,颈项高抬,紧眯的眼睛透视出快乐,一片“...
此盘口径23厘米,敞口,折沿,浅弧腹,圈足,盘型周正,胎薄体轻,釉水滋润,胎质洁净。 盘内以青花绘竹子几株,粗细分明。笔直的竹节,清晰有力,给人向上的力量,茂密的竹叶错落有致,给人以蓬勃的生气。让人想到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竹子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此器整体给人以清净素雅之感,令人赏心悦目。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