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最早的铜镜是在齐家文化遗存(夏代)中发现的。1976年青海尕马台出土了一面七角纹镜,镜背以三角纹折转成不规则的七角形图案,中国历史博物馆也藏有一面三角纹镜,相传在甘肃出土,这两面镜子都是属于齐家文化时期遗物。这一时期铜镜铸造还较为粗糙,铜镜上的纹饰相对简单,而且铜镜合金比例未趋于合理,从外观上看,铜镜表面光泽不强,或许正是由于合金比例中锡含量的不够导致镜表磨光技术的不成熟。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的铜...
商后期 卧虎立耳扁足鼎 西周前期 后趠方鼎 商后期 己鼎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青铜文化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璨,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当我们走进全国各地的历史博物馆,总会在古代文化的展览室里,看到陈列着或多或少,大小不同,形制相异的青铜器。...
卧虎兽面纹铜铙 1959年从湖南宁乡老粮仓师古寨同时出土了五件商代青铜大铙。铙一说应名“钲”,体小而短阔,有短柄中空,插入木柄后可执,以槌击之而鸣。三个或五个一组,大小相次。盛行于商代。本文所讲的铜铙是五件中的一件卧虎兽面纹铜铙。该铜铙通高70厘米,铣间宽47厘米,重109千克,铜铙钲部作合瓦形,有甬,甬上有旋,甬中空与腹腔相通。钲部主纹为弧形粗线组成的兽面状,四周边沿和甬部饰云纹,鼓旁两...
钟馗大家都熟悉,是传说中打鬼的神灵。相传,唐明皇一次病中做了个梦,梦见一大鬼抓了小鬼就吃。这大鬼自称叫钟馗,是应武举未中的武士。看来这落第武士倒也豁达,死了变成鬼还想着为人间服务,要灭除天下妖孽。唐明皇当然为此“好鬼”感动,醒后忙请画家画成图像。后来,端午节悬钟馗像渐成我国民俗。 这钟馗被“浮雕”在铜镜上,铜镜为四边菱花形,形制漂亮。径12.5厘米。钟馗占据右上全部位置,服饰大异于今之常见...
先汉“袁氏”神兽画像镜 汉东王公西王母画像镜 中国古代制镜历史悠久,自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开始至清末民初玻璃镜在民间普遍流行,中国铜镜的历史映照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汉镜在中国漫长的制镜史中所占据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汉镜无论在工艺还是文化上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汉初铜镜基本沿袭了战国铜镜的形制图案,但如果从技术角度上看,西汉初年铜镜虽然也是三弦钮,内凹式镜缘及底纹上...
大多数明代铜镜较宋镜要厚重些,有的镜不但厚重而且镜身较大。它的形制缺少创新,主要是仿战国,汉、唐铜镜的形制和由此演变而来的形制。 明镜圆钮较大,顶部趋平并常铸有铭文。银锭钮是明代另一种流行的镜钮,它也是明镜区别于其它时代铜镜的重要依据。 明代初期,镜缘多延续元镜内直外坡的形式。中晚期,开始流行一种素宽缘,缘中部内凹,两边上卷,外卷边一般略高于内卷边。同时,明镜还出现了一种立墙式缘。...
提到铜川,就不得不提魅力无穷的耀州窑瓷器,国庆假期里,这个别具魅力的陶瓷主题博物馆有什么亮点呢?赶快跟随记者一起去感受一下。 1994年对外开放的耀州窑博物馆,一直以来位居全国陶瓷主题博物馆之首,最让铜川人自豪的是这里的宋代古陶瓷遗址,这可是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置身古陶场,看片片碎陶瓷和50多万件出土文物带出的历史轨迹,人们无不惊叹古人精湛的工艺。对现代人来说,仅仅眼观文物不足为...
辽代是公元907—1125年间统治中国北方契丹人的王朝,与北宋对峙,后被金灭。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契丹族人在铜镜铸造方面广泛借鉴了唐镜雄健厚重的风格和宋镜柔和俏丽的特色,并结合本土风俗习惯,形成辽代铜镜重要的特征。辽代铜镜特征明显、制式规范,在借鉴汉族文化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并由此构成有别于其他民族和文化特有的浓郁草原文化风情。 唐王游月宫的故事据史料《唐逸史》记载:唐开元年间中秋之...
此镜的构图十分精美,水中浪花似在翻动,浪上点缀些花叶,有向上的摩羯、有张着大嘴的怪鱼、怪兽;一条载满了人的龙船;驶于波浪滔天的海上;船头数人,船尾数人像是在划船,镜背中间上部铸有4个近似蝌蚪文的变体字“煌丕昌天”。四字排成两行于正前方显赫位置,自右向左竖读排列,突出了该镜的主题。 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是在于笔画起止,皆以尖锋来书写,其特色也是头粗尾细,名称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
商后期青铜器纹饰中动物纹样大大增加,最典型的花纹是具有神秘色彩的饕餮纹,其形状多变,一般尾部下卷,鼻额突出,咧口利爪,巨目凝视,雄严诘奇。有的大幅饕餮纹纹体鼓起,曲角高耸,突出器外,配以浮雕龙、虎、羊首、鹿首和牛首等动物形象,峻挺方折、精湛无比;有的全身满施饕餮纹,器体棱脊四起,深镂细刻富丽堂皇。其他花纹还有夔纹、蝉纹、蚕纹、小鸟纹等。这些动物纹样,少数是肖生的,更多的则是神话性的禽兽。 ...
明代的莲池水禽纹铜制手炉 笔者喜好集藏,寒冷的冬季,笔者的暖手宝也是一只明代的莲池水禽纹铜制手炉。此炉长15.5cm、宽12cm、高9.2cm,净重980g,炉身长方圆角形,通体黑漆古色,仅口沿处稍露黄铜色,丰肩、收腹、平底。炉身光素无纹饰,双肩装有葫芦形饰件,铜销连接提梁,提梁弯转自然,素面带棱,与炉体接合比例适中,恰到好处。手炉底部铸刻“凤江”二篆字,款识规整,深峻有力,字口如切。王凤...
“西宫秋怨”诗意图盘 此盘左上方,刻行书“芙蓉不及美人妆 水殿风来珠翠香 却恨含情掩秋扇 空悬明月待君王 寅生刻”。看来,此盘可能是清季同光年间,京华名店“万豊斋”刻制的;店主是同光时期最著名的刻铜大师陈寅生;陈擅书画 自冩自刻 故精妙入神。该诗把西汉著名女辞赋家班恬,成为汉成帝‘婕妤’后,而遭冷宫的凄苦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入铜三分:图中,班婕妤含情脉脉地企望着,汉成帝早日归来;而一伺女双手擎...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我国古代有焚香的习俗,或燃香洁室,或熏衣染被。“欢作沈水香,侬作博山炉”,这是汉晋六朝文人对熏炉和香所作的隐喻吟咏。在焚香器物中,汉代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堪称最为精湛的博山炉之一。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于1981年在陕西省兴平市茂陵东侧一座陪葬坑中出土,是一件陪葬品。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而这座陪葬墓属于他的姐姐阳信长公主。炉的外侧刻铭文一周135字,记载了此炉系宫廷所...
战国时期金银错镶嵌铜牺尊 临淄商王村出土,高28.6厘米,长46.5厘米,重6.5千克,仿牛形,筋骨坚实,肌肉健硕,头顶及双耳间镶嵌绿松石,眼球饰以墨精石,全身镶银丝,组成菱形图案,纹理间以绿松石和孔雀石镶饰,盖为一扁嘴长颈禽,禽颈反折,巧成半环形盖纽,羽翎以孔雀石铺填,玲珑剔透,珍贵秀丽,是全国文物之精品,整体造型有牛之壮而更显聪慧、灵动,被称为“国宝牺尊”。
清干隆 古铜彩双螭龙耳乳钉寿字纹方壶 高37.0cm 方口内敛,口沿侧壁斜弧。长束颈。肩部四面随器形成斜梯状过渡,梯面微弧。四方鼓腹下收。方圈足外撇,足沿四角再起足竖立。底部“大清干隆年制”六字三行阳刻篆书款。颈部左右堆贴螭龙双耳,螭耳简形,与壶身纹饰相对比照。口沿侧壁浮雕团寿比列,再匀雕三角波浪曲折间隔。颈中,四弦上下各二,共成长方圈带,圈带以乳钉团寿规整布局。腹部,四面浅剔轮廓,内中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