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说书艺人尽情说唱 上海评弹演员活跃在舞台上 7月28日至30日,在中国曲艺家协会与浙江省绍兴县人民政府主办的2009年中国曲艺高峰(柯桥)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研究者、管理者、教育者及曲艺演员等近70人,围绕中国曲艺的当…[全文]
泥巴制陶 方言唱歌 金线绣衣 观展居民:“这样的活动应该多举办” “有些东西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值得带小孩来看一看,不仅增长知识,还能动手实践。”昨天上午,本报读者节活动之一&mdash…[全文]
中国唯一的桦树皮文化博物馆、呼伦贝尔地区首家私人博物馆――北方狩猎民族桦树皮文化博物馆日前在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乡成立。 桦树皮文化在中国北方狩猎民族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等民族中有着悠久的历史。2007年,桦树皮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全文]
由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江苏省文化厅、苏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9月中旬将在我市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座谈会&…[全文]
由贵州省凯里学院主办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今日创刊,这也是我国第一份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专业学术期刊。 8月16日,凯里学院在贵阳召开《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创刊新闻发布会。据了解,这份刊物为季刊,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献…[全文]
经过几年间不断地挖掘整理,《班禅庙》《圣主骏马》《绵羊白的房子》等百余首节奏自由舒展、音调辽阔悠长的蒙古族长调“故日都”歌曲,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部门陆续完整地录制下来。目前,这一抢救性保护工作已接近尾声。 传唱已有…[全文]
秦腔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三秦父老的根脉,长期以来备受各方关注。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挖掘、整合秦腔资源,抢救保护、传承发展这一地方艺术奇葩,延续中华艺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基于此,陕西省文化厅与西安交大联合组建秦腔博物馆…[全文]
日前,经汉沽区政府研究同意,批准区文化局确定的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2项。 此次公布的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七大类12项。具体为:民间文学类的盐母和盐母庙的传说、海鲇鱼的传说、铁神庙的传说、钱坨与前坨、八卦滩的传说、…[全文]
宁静的百竹海飘出花号优美的声音:“呜嘟嘟——嘟嘟呜——呜嘟呜嘟嘟嘟呜”,江安县仁和乡石仓村63岁的老农民吴正才拿着一根呈喇叭形的竹制乐器忘情地吹奏着,悦耳的号声吸引了不…[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