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文物局网站消息,文物局日前下发《关于做好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有关地区文物部门要加强与各级气象、水文部门和各级政府防讯指挥部门的沟通联系,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汛期和地质灾害的预防,严密监测灾害天气对文化遗产及…[全文]
6月30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古建筑群抢救保护工程正式开工,这是震后我省启动的第一个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文化部部长蔡武,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国家旅游局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王军,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新初,副省长黄彦蓉等出席开工仪式。 蔡武在…[全文]
记者从陕西文物部门获悉,受汶川大地震的影响,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美誉的陕西省共有七十四处文物保护单位不同程度受损,三百零七件可移动文物受损,其中珍贵文物五十三件。目前,此间文物部门已制定了灾后文物“重建…[全文]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市,南达浙江杭州,全长1800公里,历史上曾起到过联系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随着大运河航运地位的下降、自然环境的变迁及沿岸…[全文]
经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论证,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古建筑群抢救保护工程30日正式开工。这是汶川地震后正式启动的第一个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工期预计2年至3年。 据了解,抢救保护工程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勘察设计总负责,施工单位为泉州刺桐古建…[全文]
荩石塔残存构件。 叶挺铸 摄 近日,瑞安市文物普查队在高楼乡东村发现一组散落路边的石块,这些构件或裸露地表或掩埋地下,经考证可能为当地南宋时期七如来石塔构件,有近800年历史。 普查发现的石塔构件,位于高楼乡东村龟背山南麓兴福寺遗址周边…[全文]
近日,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组在郪江崖墓群调查文物受损情况时,在四村二队桐子湾新发现两个汉墓,墓室面积约60m2以上,内有彩绘建筑雕刻、画像、壁画等。经县文管所工作人员现场勘察认为,该墓在历史上曾经被盗,是否有随葬物品还待进一步清理。[全文]
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保护项目自2006年起陆续在交河故城开工。交河故城保护项目包括交河故城抢险加固工程、交河故城安全防范系统工程及交河故城防洪坝工程。截至目前,部分工程已接近尾声。其中交河故城抢险加固工程分三年完成,共投资4764万。20…[全文]
潍坊寿光市双王城水库的一处古代盐场,28日迎来北大及我省考古研究所权威专家的联袂考察,判定该盐场属于我国商、周时代遗物,盐场遗址面积为全国最大。 出土陶器属商周时代 28日上午,记者随考古专家一起,实地探访了这处古代盐场。它位于寿光市以…[全文]
同一区域内,叠压着从商周时期至清朝,共6层不同时期的文物,有装满“开元通宝”的钱罐,有商周时期、汉代的房屋遗址,甚至还有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目前,合川猴清庙遗址正在发掘,记者昨日随市文物考古所相关负责人赶到现场,进行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