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各级人大、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物立法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框架下,结合本地区实际制修订了100余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国文物保护法律制度体系。 地方文物保护综合性立法取得…[全文]
一 田野考古发掘是近代考古学的根本特点之一。1784 年托马斯·杰佛逊在弗吉尼亚州的一座土墩墓上挖了一条探沟。西方学者通常认为这是考古学史上最早的科学发掘。之所以称这次考古发掘为科学发掘,乃是因为杰弗逊的发掘注意到了地层关系,逻辑…[全文]
古建筑里的中轴线一般是啥样的路?六朝时的多用青砖、明清的常见石板、金砖。然而,最近在南京雨花台区的普德寺遗址,发掘出土了一条30多米长的“金光大道”:它主要以琉璃瓦片铺就,琉璃上金黄的釉色,让这条路生出“别样的光彩”。普德寺是明代皇帝下诏所…[全文]
摘 要:夏族、商族和东夷族是夏商时期关系最为密切的三大族团。目前,商代后期文化因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的发掘而大白于天下,东夷文化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被认定,两者成为探索夏文化的两个重要基点。根据商代后期殷墟文化的特征可以认定二里冈文化和下七垣…[全文]
摘要:大量考古发现显示,良渚作为一个国家已经具备了可以讨论其形态的成熟条件。不仅精美的玉器、漆器、丝绸、象牙器、陶器,以及高超的木作建筑,意味着良渚的社会分工十分发达,农业和手工制造业之间存在确凿的分工;众多墓葬资料也反映了良渚社会分层十分…[全文]
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20日在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的“文化发展开创新局面”集体采访中表示,自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国家文物局和沿线多个国家开展了15个境外联合考古项目,援助5个沿线国家修复文物,援助资金达上亿元。 “这主要…[全文]
内容提要:一些著名遗址后来或因出于学术目的或因为配合国家基本建设,都被再度发掘。选择安特生主持发掘的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李济和梁思永主持发掘的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安志敏主持发掘的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为个案,通过理性的分析和深度的思索认为:著名…[全文]
原始瓷的出现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的起伏密切相关,与东苕溪中下游地区夏商至西周时期逐渐成为这一地区的社会政治中心密切相关,考古学上,体现在东苕溪中下游地区中心聚落的形成。本地区在钱山漾文化之后、越国之前的文化中心,逐步形成于今天的东苕溪中下游地区…[全文]
摘要:考古发掘所获古代遗存是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比较不同区域的考古遗存,可以获得区域间文化互动的重要信息。文化互动研究是探索考古学材料背后人群迁徙与交往的重要视角。以往学者对此多有探讨,如张光直先生提出的区域文化“互相作用圈”概念…就是从…[全文]
内容提要:劳榦对居延汉简的整理与分类,继承了罗振玉、王国维编著《流沙坠简》的做法而有所变通,按照简牍的种类将居延汉简的释文分为文书、薄录、薄籍、信札、经籍、杂类六个大类,每一种类之下又按性质与内容分为若干小类。在治史旨趣上,劳榦经历了由汉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