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9月20日,敦煌研究院举行“数字敦煌”资源库英文版上线启动仪式,首次向全球正式发布“数字敦煌”资源库英文版。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韩国等7个国家与地区的学者、艺术家共120多位嘉宾参加启动仪式。 敦煌研究院对“数字敦煌”资源库的中文版进行了英文翻译,并且升级了数据检索功能,在检索栏中快速自动匹配检索的关键词,例如,输入17,会出现172、217、017三个数据,如果想要精确查询2...
“丝路秘宝——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珍品”展览12日在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启幕。展览精选231件(套)来自异域的珍贵藏品,以考古学意义上的发现地点为主线,展示了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阿富汗历史风貌。 此次展览持续至今年10月20日,由阿富汗信息文化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株式会社)黄山美术社联合主办。通过展览,观众不仅能够赏析奇异珍宝,领略丝路文化,更...
未来5年,敦煌研究院将与吉尔吉斯斯坦开展联合考古。 9月6日,记者从敦煌研究院了解到,敦煌研究院与吉尔吉斯斯坦历史文化遗迹保护调查局签订合作备忘录。 根据协议内容,今后5年,双方将选择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重要文化遗产,联合开展考古调查与发掘、科学保护、数字化与展陈等,开展文化遗产领域学术交流和青年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共同推进两国文化遗产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敦煌研究院称,此...
9月4日,“行走中国·感知五年:全球华文媒体高层甘肃行”活动在敦煌启动。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在与来自美国、法国、埃及、意大利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华文媒体高层座谈时表示,敦煌是开放的“结晶”,今天我们依然需要延续这种开放精神,敦煌文化需要进行多学科、国际化研究。 “敦煌文化遗产像一块磁铁,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人们。”王旭东称,“一带一路”倡议让敦煌拥有了更大平台,为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敦...
9月4日,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与来自美国、法国、埃及、意大利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华文媒体高层进行座谈。王旭东表示,敦煌是开放的“结晶”,封闭不可能产生莫高窟,今天,我们依然延续这种开放精神,敦煌文化需要多民族、多国家研究。 王旭东介绍,去年5月,莫高窟30个洞窟的高清图像实现全球共享,民众在网络上就可以看到莫高窟洞窟的高清图像,目前图像信息、内容、解释等正在逐渐完善,英文版也将马上...
敦煌莫高窟前,92岁的孙儒僩与86岁的常沙娜又见面了。两位满头华发的老人握紧双手,“再过几天,我们就相识整整70年咯。” 1947年9月,毕业于四川省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科的孙儒僩舟车劳顿抵达敦煌莫高窟。在这里,他遇见了敦煌文物研究所首任所长常书鸿之女常沙娜。 “你那时候还是个小姑娘,15岁还是16岁?”在西北生活了大半辈子,孙儒僩说起话来还是浓浓的四川口音。 “15岁,...
两天来,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印度、法国、意大利以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专家齐聚敦煌,围绕敦煌历史文化研究、敦煌艺术传承创新、文物遗产保护研究三大板块,追溯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上不同文化与艺术的交融创新,分享敦煌石窟的数字化资源、敦煌文化艺术推广的经验与案例,畅谈敦煌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创新。 在敦煌历史文化研究板块,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主任张元林以翔实的考证,对敦煌《法华经变...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进入暑期以来,各地迎来旅游热潮。敦煌莫高窟也颇受追捧,连日游客爆满。敦煌研究院今天发出呼吁,希望游客错峰参观。 7月开始,敦煌莫高窟迎来了暑期旅游旺季。据敦煌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从7月11日起,莫高窟日接待量多次突破18000人。 正在敦煌旅游的赵女士,因为没有提前在网上预约购票,排了很久队。她介绍,目前,莫高窟可以用“摩肩擦踵”来形容,排队基本就要用上...
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7月25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甘肃省文物局协办、敦煌研究院承办的国家文物局壁画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在敦煌圆满结束。 据悉,此次培训班旨在提高国内壁画保护工作理论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壁画保护的实践经验,提高研究及实际操作能力。培训班自7月2日开班,为期25天,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文物保护一线业务人员共30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班充分发挥敦煌研究院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
7月下旬,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名城甘肃敦煌旅游热潮“渐入佳境”,不仅城区周边的各大旅游景点人潮涌动,距离敦煌七八十公里之外的古阳关亦是“人头攒动”。接踵而至的海内外游客在阳关脚下,骑马、骑骆驼、坐马车和驴车观看大漠古边关历史遗迹,体验敦煌大漠边塞军旅文化,穿越古今,感受古丝绸之路的时代变迁。 据阳关景区统计,今年截至目前,阳关景区接待中外游客达到10万人次以上,较去年同期增长21%.
莫高窟的管理机构敦煌研究院7月6日设立“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这是敦煌研究院首次设立丝路研究的专门部门。 敦煌位于古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也是中外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观察点。 曾为丝绸之路繁盛作出贡献的张骞、玄奘、鸠摩罗什、马可波罗等,有的在敦煌大漠中留下了足迹,有的被描绘在敦煌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中,有的则在藏经洞出土的5万卷文书中有记载。 透过敦煌文献,研究...
进入7月,甘肃敦煌迎来了传统旅游旺季,无论是鸣沙山、月牙泉,还是阳关、雅丹魔鬼城都出现了“游人如潮,驼队如龙”的火爆场面。为应对超大客流,世界文化遗产地敦煌莫高窟启动了“应急参观”模式。 为守护文物安全,敦煌莫高窟每日限额发售6000张参观门票,包括数字展示中心体验(7个数字洞窟展示)和莫高窟窟区实地参观(8个实体洞窟及博物馆群)。目前,7月部分日期网络预约门票已售罄。 “应急参观”模...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7月1日启动“应急参观”模式,以应对夏季激增的超大客流“洪峰”。定于7月份单日启动,8月份双日启动的该“应急预案”每日分为4个时段,临时开放莫高窟4个大型经典洞窟及院史陈列馆和敦煌石窟保护研究陈列中心。 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开放管理委员会解释称,为提升景区旅游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文物及游客安全,莫高窟严格执行6000人次的日最大游客承载量控制,这一“应急参观”模式即是在旅游旺...
6月19日至23日,第二期全国长城保护管理培训班在敦煌举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以“如何认识长城遗产”为题进行授课。 培训班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甘肃省文物局协办,敦煌研究院承办。来自全国长城沿线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级文物行政部门、长城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人共58人参加了培训,甘肃省还组织本省有长城的市州、县区文物行政部门和长城保护管理机构业务人员35人进行旁听培训。...
近日,敦煌画师李玉在家中临摹莫高窟壁画。徐雪摄 十五年前,初踏敦煌土地的李玉,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来莫高窟“圆梦”,洞窟里精美绝伦的绘画让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就再没有离开的念头。” 经历了十多年的拜师学艺、刻苦练习后,李玉如愿成为了专业的壁画临摹师。喜穿素衣、偏爱安静、不善用电子产品……这让她成了朋友们眼中的“老古董”,“壁画中的艺术文化气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只要一画画就会忘...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