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新社兰州6月18日电 (记者 冯志军)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戴花绳……相比流行“云吃饭”“云喝酒”的今天,古人端午习俗非常丰富,雅趣十足。6月18日,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为传统佳节端午节。敦煌研究院还原了敦煌壁画和敦煌文献中,保留千百年的端午旧俗,引发众多网友“共鸣”。 资料图:敦煌市文化馆表演的敦煌舞《壁画印象》。王斌银 摄 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端午节,至今已有两千多...
作为我国文化悠久、影响广泛的两大民族,汉、藏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内容。敦煌遗书中多达上万件吐蕃统治敦煌地区留下的汉藏文佛教典籍、官私文书、诗文、账目、杂抄等,真实地呈现了汉藏文化早期交流的具体情形。 唐贞观八年(634),吐蕃遣使通贡,唐蕃之间的官方交往正式开始。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藏,揭开了唐蕃文化交流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页。吐蕃开...
敦煌2018年7月23日电 /美通社/ -- 丝路敦煌,古代河西走廊上的明珠。自汉代张骞打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之后,古往今来,作为交通枢纽,敦煌不但是军事、经济重镇,在文化艺术上也是中外交融之地。外来的音乐形式、乐器与中国固有的音乐在这里交汇、共存并发展直至融合,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丝路主题音乐,是无数作曲家、艺术家所向往并青睐的。近半个世纪以来,无数中外作曲家将目光投入到...
中新网兰州7月20日电 (丁蔼琳)敦煌市与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于19日签订了《抖音敦煌合作备忘录》,同时联合举办线下发布会。抖音未来将运用短视频对敦煌进行面向全球的全方位推广和包装,通过抖音新媒体提高敦煌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真正把甘肃“抖”出世界。 7月19日,由甘肃省委宣传部、北京微播视界科技有限公司主办,敦煌市委宣传部承办的“如梦敦煌千年文化DOU起来”线下发布会在敦煌举行。甘肃省...
图说:身着汉服的"小飞天“在为小朋友讲解莫高窟第220窟壁画内容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摄 上周末,正在上海中心展览馆举行的“丝路敦煌 幸福生存”展迎来了4位来自敦煌的“小飞天”“小天王”,小小讲解员们专门利用暑假来到上海为观众们讲解莫高窟里的敦煌壁画。 别看这群小讲解员还是小学生,讲起专业知识来一点都不含糊。来自敦煌市南街小学的卢怀槿去年就开始在莫高窟担任小讲解员,她的外公在莫高窟做了...
5月1日,“我在敦煌讲壁画”——敦煌文化守望者全球志愿者派遣计划首期营在甘肃省敦煌市敦煌研究院开营。首期招募的10位志愿者,要在敦煌接受培训后担任讲解员。 日前,这批经历和职业各不相同的守望者结束了他们在敦煌的守望生活,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但是守望者的角色将依然继续。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将结合各自专长播撒敦煌文化的种子,传播敦煌文化。 从旁观到融入 敦煌文化守望者全球志愿者派遣计...
7月10日,敦煌研究院发布“觉计划——古乐重声”敦煌音乐文化觉醒计划,通过举办敦煌古曲新创大赛让鲜为大众熟知的敦煌音乐被更多民众认识与关注,产生更多结合古风与当代元素的音乐作品。(资料图)敦煌研究院供图 中新网兰州7月10日电 (记者 徐雪)敦煌研究院10日发布“觉计划——古乐重声”敦煌音乐文化觉醒计划,通过举办敦煌古曲新创大赛让鲜为大众熟知的敦煌音乐被更多民众认识与关注,从而产生更多结合古...
中新社兰州6月30日电 (记者 冯志军)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开放管理委员会30日发布消息称,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游客量近期已持续达到单日游客承载量上限,自7月1日开始莫高窟将启动大客流应急接待预案。 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前的游人如织。王斌银 摄 据了解,届时门票将提前一天发售,并实行实名购、验票制度,人、证、票相符方可准入参观。根据近期游客数据分析,7月初应急游客涨幅较小,应急参观时间...
被誉为敦煌题材小说、童话“开荒者”的甘肃作家许维如今已73岁,出版小说、童话故事9部。近日,敦煌历史小说《敦煌传奇》和长篇敦煌童话《飞天》又同时迎来再版。丁思摄 中新网兰州6月25日电 (记者 丁思)飞天姐弟、九色鹿母子、蓝孔雀姊妹……这些来自于敦煌壁画上的人儿,通过许维的想象变得栩栩如生,演绎着人世间的真善美。被誉为敦煌题材小说、童话“开荒者”的甘肃作家许维如今已73岁,出版小说、童话故事...
敦煌莫高窟第55窟面临自然损害的风险,亟须进行数字化保存。 6月7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中国敦煌石窟研究保护基金会、腾讯公益、新华公益合作发起的“数字供养人”公益募捐项目,在腾讯公益平台上线。 “数字供养人”项目在互联网平台发起公开募捐,6月8日起通过微信“朋友圈”广告的普发形式,倡导社会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参与敦煌壁画彩塑的数字化保护。项目所筹集的款项,将用于...
图片为网络配图 近日,“敦煌与丝绸之路多元宗教学术研讨会”在敦煌研究院召开,来自高等院校、文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120位代表参加学术会,西安碑林研究员景亚鹂、樊波应邀参会并发言。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敦煌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主办,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佛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文化》编辑部承办。研讨内容涵盖了“敦煌古代宗教与丝绸之路多元宗教文...
“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酒碗一叩,信步天涯。”5月5日迎来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敦煌研究院当日从敦煌壁画和文献里梳理了古人立夏酿酒、开设酒肆、饮美酒消夏的千年河西走廊酒文化。 河西走廊素有“河西酒廊”之称,从古至今酒文化盛行。敦煌在河西最西端,作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丝路重镇,早在魏晋时期,敦煌酿酒业已颇负盛名。 立夏后,日渐长夜愈短,店家把餐桌从室内挪到户外,整条街道都...
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被数字化“搬”出洞窟,完成玉门关、汉长城、悬泉置遗址监测预警体系工程,境内长城及烽燧完成抢险加固,修复西云观壁画病害,为每个文物保护点“树碑立界”……近年来,敦煌加速文化遗产保护,全力破解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难题。 敦煌境内有各类文物点265个,包括古遗址209处,古墓葬25处,古建筑16处,石窟5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有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遗址三处。敦煌市博物馆现馆藏文...
敦煌研究院1日梳理总结了敦煌石窟中现存的点滴遗迹,遗迹中不乏当时某个领域的“世界之最”。 敦煌研究院称,古代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往来于此的人们带来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与科技。在长期的碰撞和磨合中,聚居在敦煌的各族人民通过大量劳动实践,总结出适宜本地生产生活的经验和方法,并形成了诸多方面的知识体系。 据了解,西汉开发河西四郡之时,中国的数学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中就...
中国西北民族大学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24日披露,该所自2006年起整理出版流失在海外的敦煌古藏文文献,目前完成英藏9册、法藏22册(每册336页左右),并正在推动古藏文文献的数字化建设,有望完成具备智能检索功能的数据库。 这些文献由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英国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合作编纂出版,流失海外的敦煌藏经洞藏文文献首次以出版形式回归故里。 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