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推进“数字敦煌” 实现全球共享

  9月4日,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与来自美国、法国、埃及、意大利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华文媒体高层进行座谈。王旭东表示,敦煌是开放的“结晶”,封闭不可能产生莫高窟,今天,我们依然延续这种开放精神,敦煌文化需要多民族、多国家研究。

  王旭东介绍,去年5月,莫高窟30个洞窟的高清图像实现全球共享,民众在网络上就可以看到莫高窟洞窟的高清图像,目前图像信息、内容、解释等正在逐渐完善,英文版也将马上上线,让更多人了解敦煌。

  敦煌是第一批内陆开放城市,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开放的前沿。这座被誉为“文化圣殿”的人类遗产所在地,交汇融合了世界四大文明印记。

  近年来,随着敦煌旅游业的发展,莫高窟游客与日俱增。2015年,游客达到115万人次;2016年,游客达到130万人次,今年,预计达到160万人次。日益大幅增长的游客给敦煌带来国际上的影响力、美誉度、信息流。

  “敦煌文化遗产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很多人。”王旭东称,“一带一路”倡议让敦煌拥有更大的平台,加强国际合作和沟通,也让更多的学者用他们的语言讲述敦煌故事,弘扬敦煌文化。

  王旭东表示,敦煌文化在国际学术界影响力很大,但跳出学术界,熟悉的人甚少,尤其在欧美。

  为了促进敦煌文化走出国门,敦煌研究院常在英国、法国等国家免费开办展览。今年10月,敦煌艺术将走进美国校园,主要展览临摹文物、数字技术等,推动敦煌文化走向海外。

  王旭东说,敦煌研究院正在推进建设青少年教育基地,与海外合作,推广敦煌文化。

  美国《华盛顿天下周刊》副社长于天竹提出,希望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将敦煌故事改编成书,以便美国侨二代了解学习敦煌文化,让敦煌文化在世界被认知。

  目前,敦煌研究院已与英国、俄罗斯、法国等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将敦煌文化遗产呈现给公众。同时,推进敦煌文化的数字化,实现全球共享。以“数字敦煌”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让敦煌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