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画师临摹敦煌壁画十五载:每一块剥落都是历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日,敦煌画师李玉在家中临摹莫高窟壁画。 徐雪 摄

 

  十五年前,初踏敦煌土地的李玉,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来莫高窟“圆梦”,洞窟里精美绝伦的绘画让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就再没有离开的念头。”

 

  经历了十多年的拜师学艺、刻苦练习后,李玉如愿成为了专业的壁画临摹师。喜穿素衣、偏爱安静、不善用电子产品……这让她成了朋友们眼中的“老古董”,“壁画中的艺术文化气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只要一画画就会忘记了时间。”

 

  近日,李玉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临摹至今,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尽量沉下心,体会莫高窟壁画中的历史感与沧桑感,懂得“画虎难画骨”,懂得想要画出其中的韵味自己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最初的浮躁也在一点一点褪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画师李玉临摹作画。 徐雪 摄

 

  “像壁画上一处墙皮的剥落,都是历史,所以要画出历史的感情。”李玉感慨道,古人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居然能画出这种美轮美奂的壁画,现在的技术是远远达不到的,只有感受古人当时的心境,临摹才会有进步。

 

  所以,常去莫高窟观摩成了李玉“必修课”。“只要站在洞窟里,身临其境地细细品味,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就像一尊佛像脚底心的小八卦,我在之前的临摹中就没有发现,但这个细节却极为重要,反映了此佛有很高的智慧。”

 

  李玉说,壁画上表现当地社会经济、人文历史、民俗风土的绘画也极富吸引力,那些画中的小人物有的在种田,有的在放牛,有的待嫁闺中……这些生活故事平凡而生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墙皮画。 徐雪 摄

 

  李玉在闲暇的时候,还用敦煌的泥土制作出一块块墙皮进行临摹绘画,这种被称为墙皮画的艺术表现方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又被誉为“移动的壁画”。

 

  “完成一幅墙皮画需要10多道工序。首先要将泥与麦草一起搅拌至适当硬度后,做成三四厘米厚的片状,让其自然阴干,再将表面打磨平整,刷上白色的底料,用手将墙皮边缘掰至不规则的形状,然后经过构图、着色、立粉、上金、做旧等工序,一幅墙皮画才制作完毕。”李玉介绍。

 

  “一个人穷尽三生也临摹不完敦煌壁画。”李玉拿起书桌上的画笔开始勾勒佛像,一旁的衣柜里放满了各种临摹的作品。“希望今后能多临摹一些洞窟的壁画,并且作品的‘气质’能更接近历史的沧桑感。”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