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ⅲ-3 所属地区 广东·湛江·遂溪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湛江市遂溪县 申报日期 2006 遂溪醒狮表演始于明清时期。200多年来,凡逢年过节、喜红庆典,都用醒狮助兴,祈求平安吉祥,醒狮表演成为当地乃至湛江市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近年来,遂溪县因势利导,加强组织、积极扶持,全县民间醒狮表演活动空前活跃。去年,该县先后3次举行规模大、档次高...
遗产编号 ⅲ-6 所属地区 广东·东莞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 申报日期 2006 在广东民族民间艺术的百花园里,东莞市的客家麒麟舞堪称一朵耀眼的奇葩。三百多年的历史积淀,代代相传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发掘与弘扬,使东莞麒麟舞之花越开越艳,声名也越传越远。广州、东莞、惠州、香港、台湾、澳门、日本都留下过麒麟舞的倩影。东莞镇的麒麟艺...
遗产编号 ⅲ-7 所属地区 广东·汕尾·海丰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汕尾市海丰县 申报日期 2006 海丰麒麟舞主要在春节期间和喜庆节会上表演,是广东汕尾海陆丰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样式之一。原为古代原始体育活动,与民众反抗强暴、异族入侵有关,后衍变成盛会节日、共庆瑞祥的文娱活动。 海丰麒麟舞的表演形式各个班子不尽相同,有的班子有引舞的人,有的则无。...
遗产编号 ⅲ-8 所属地区 广东·广州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的麒麟传说和麒麟舞都发源于黄圃横档村,始于明代。 黄阁麒麟舞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麒麟”的造型是根据古代传说中麒麟的样子――龙头、狮身、鹿角、羊头、牛尾的仁兽形象做成的。舞动时是一头麒麟独舞,由两个舞者分别舞动头、尾,按麒麟舞特...
遗产编号 ⅲ-10 所属地区 广东·汕头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广东省汕头市 申报日期 2006 蜈蚣,是一种丑陋吓人的动物,可偏偏有人将这种丑陋的动物化作舞蹈形式,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这就是潮汕舞蹈中别具一格的民间大型广场舞蹈“蜈蚣舞”。 蜈蚣舞始创于清光绪年间的澄海西门陈成锦和石文勇两人。当时,澄海游神赛会之风极盛,各种各样的游行节目...
遗产编号 ⅲ-11 所属地区 广东·韶关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广东省韶关市 申报日期 2006 广西邕宁县等地春节游艺活动。牛身用竹片编织而成,黑布或灰布做套。绵纸做头和角,画上中眼。两人一头一尾钻入布套中,边唱边舞。一人头包毛巾,手扶犁架跟在后面,做犁田状。其他人或提灯笼,或敲锣鼓,或领唱春牛歌。每到一村,先在土地庙前表演,叫做"老虎入村投土地"....
遗产编号 ⅳ-3 所属地区 陕西·安康·石泉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安康市石泉县 申报日期 2006 陕南花鼓曲种是丑、旦二人以坐唱方式用陕南花鼓调演唱民间故事的地方曲种。在春节社火活动中则成为载歌载舞的歌舞形式;亦有搬上舞台后角色化的戏曲形式。 作为唱腔音乐的陕南花鼓调,主要由汉江中上游的“上河调”和汉江中下游的“下河调”组成。上河调曲牌有《...
遗产编号 ⅲ-2 所属地区 陕西·汉中·勉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勉县文化馆 申报日期 2006 “五节龙”流传在陕西省勉县新铺乡、城固县原公镇以及汉中市,整个龙体由五节组成,即龙头、龙尾各一节,龙身为三节。 五节龙主要是在春节闹社火和过去举办庙会时,伴同其它民间社火同场演出,表演时,由一人执耍宝珠棍(也叫“绣球”、“火弹子”)在前导引。舞龙者...
遗产编号 ⅲ-4 所属地区 陕西·汉中·西乡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西乡县文化馆 申报日期 2006 “地围子”是流传在西乡县白龙塘乡贯溪村的一种民间小歌舞。它通过载歌载舞和幽默诙谐的表演展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 长期流传地围子的贯溪村,地处牧马河边,过去当地村民为解决贯溪渡口桥、船维修资金,曾组织“船桥会”。每当春节耍灯,就由这一民间组织筹备...
遗产编号 ⅲ-5 所属地区 陕西·汉中·西乡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西乡县文化馆 申报日期 2006 “打锣镲”仅流传于西乡县白龙塘乡贯溪村,原是寺庙举办神会时,为娱神而跳的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舞蹈,后来演变成春节灯会中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 这种舞蹈形式名为打锣镲,但并不舞锣和镲,而是舞者双手挥舞着两个竹扎纸糊的彩圈(名“锣镲圈”)作舞。这种形式...
遗产编号 ⅲ-12 所属地区 陕西·铜川·印台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铜川市印台去 申报日期 2006 由八至十二名男子手提高约120厘米,宽约40厘米长方六面体架子灯,在一名“头灯”的带领下,边跑边舞的春节社火或庙会灯舞。据传由古代济阳寨屯军灯火巡更传衍而来,流传于铜川市济阳寨及神武、前齐、前原等村镇。 角色舞蹈动作有[提灯]、[持灯跑]、[...
遗产编号 ⅲ-13 所属地区 陕西·铜川·宜君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宜君县 申报日期 2006 西村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约30公里,属黄土残塬区。历史悠久、人文荟粹,享有文化之乡之美誉。村村都有或大或小的锣鼓队,代代相传、长久不衰。 长鼓(又名十八鼓),源于宋仁宗景佑年间,所谓长鼓是其鼓点相对于其它鼓点较长而得名。是当地农民节日期间和庆典活动...
遗产编号 ⅲ-5 所属地区 陕西·榆林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申报日期 2006 “六六旦,绥德汉。高原舞丛葩艳。巧手舞花扇,轻足戏鼓点。扭如风摆柳,行若水漂船。……爆竹闹管弦,唢呐绽红毡。碎步悄然入洞房,谁人焉能辨女男!” 看过李增恒表演“踢场子”的观众里,至今仍有很多人以为,台上扮演旦角的是个腿脚利落的老太太。卸...
遗产编号 ⅲ-6 所属地区 河南·安阳·安阳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安阳市安阳县 申报日期 2006 抬阁是我国最古老、最稀有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表演时,可以看到4——7岁的小演员在三米高台的彩台上潇洒自如地表演各种优美动作,经过数百年来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抬阁的“阁”逐步向高、峭、奇、险、美的方向发展,它的行走表演也从过去的人抬,演变为人抬为虚,实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