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沟抬阁_非物质文化遗产_民间舞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ⅲ-6 所属地区 河南·安阳·安阳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安阳市安阳县 申报日期 2006

 

  抬阁是我国最古老、最稀有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表演时,可以看到4——7岁的小演员在三米高台的彩台上潇洒自如地表演各种优美动作,经过数百年来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抬阁的“阁”逐步向高、峭、奇、险、美的方向发展,它的行走表演也从过去的人抬,演变为人抬为虚,实为将阁固定在车轮上。每台阁上的演员最多达5位,并已将戏剧与杂技融为一体,木艺、铁艺、画艺、扎艺、服装、道具、乐队等集于一身,是一门高台行走表演艺术形式。它主要有转阁、云阁、灯阁、水阁四种表演形式。

 

  曲沟原名“干戈沟”。春秋时,群雄逐鹿,曲沟所处之地连年战事不断,故被人称做“干戈沟”。一年,孔子周游列国途经此地,见村民饥寒交迫,随生怜悯之心。孔子师徒数人,所带物品不多,无力相扶。以“仁”布道天下的孔子知这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要想从根本上解除他们的疾苦,必须消灭战争,施行仁政,于是孔子携弟子小住几日,向村民讲仁义礼智信,讲人际和谐,村民们深受启发。他们一致要求孔子给“干戈沟”改名。孔子有感于此地民风淳厚,使用老家曲阜之“曲”而代“干戈”,意即希望两地结下不解之缘,也希望曲沟从此在无干戈,孔子临行时,将随身所带的一些丝织物品赠送给村民。据说“化干戈为玉帛”的成语即源出于此,村民为表达对孔子的感激之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击鼓相送,并选择唱歌唱得好的几位女童,由众人抬在桌上,边行边唱。起初之意是让远去的孔子仍能回望到高桌上的歌舞,后来,村民们在喜庆自娱时,仍延用了这种歌舞形式。因为抬着歌,故有“抬歌”。“抬歌”即是最早的抬阁。

 

  后来,在封建社会的诸多朝代中,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抬歌”因于孔子有关,所以被历代曲沟人引为荣耀,使抬阁历千年而不衰。经过代代相传,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戏曲兴盛,艺人们将高桌装饰成楼台亭阁的样式,同时运用木工技艺把扮演戏剧任务的儿童,根据剧情需要,采取大胆夸张的手法,巧妙地悬制的格局中,通过戏装和道具的遮掩,给人们空中楼阁,云里雾里的感觉。这时,“抬歌”被更名为“抬阁”,抬阁因其造型优美新奇,惊险而成为绝技。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