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ⅳ-5 所属地区 河南·周口·项城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河南省项城市 申报日期 2006 回民秧歌,产生于清朝中期的河南项城县南集镇,为一种民间集体演唱的方式,由11人组成一队,领队一人左手持串铃,右手打伞灯指挥表演。男丑角拄拐杖,扮瞎子;女丑角斜背包袱;其余4名男子挎腰鼓,戴礼拜帽,4名女子持锣,搭盖头。但全部由男子扮演。演出者边唱边表...
遗产编号 ⅳ-6 所属地区 河南·商丘·柘城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商丘市柘城县 申报日期 2006 柘城大仵民间舞蹈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了。除鬼会属柘城县大仵乡人自创外,龙灯舞、狮子舞、竹马、旱船等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经名扬四海。今年,柘城大仵民间舞蹈被列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柘城大仵民间舞蹈在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引进和创编之后,形...
遗产编号 ⅳ-8 所属地区 河南·信阳·固始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信阳市固始县 申报日期 《花挑舞》俗称“花挑子”,花挑群舞源自信阳固始,在固始县流传400年余历史,广泛流传于江淮流域。 道具是一支细软而有弹性的竹制扁担,缠以彩纸,两端各悬挂一只竹蓝,竹蓝外沿扎满彩花。表演时一女性担起“花挑”舞动,形成舞蹈状态。传统的固始花挑表演形式大致有5...
遗产编号 ⅳ-12 所属地区 河南·信阳·商城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信阳市商城县 申报日期 2006 火绫子又叫杈伞舞或“围灯”,起源于汉代,是信阳市商城县独具特色的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火绫子的表演形式 火绫子系九人集体表演的群舞。 人物:有“老杆儿”(领舞)...
遗产编号 ⅳ-13 所属地区 河南·漯河·临颍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漯河市临颍县 申报日期 2006 在传统汉族民间舞队的表演序列中,旱船舞一般都是单人旱船,即船上只有一人表演(不含船下的梢公),由一个坐船女在船中间支架整个船身。双人旱船的发明者在表演时觉得撑船人(梢公)表演时没有坐船的情节,因此不够完美,而单人旱船的构造也无法使撑船人(梢公)坐,...
遗产编号 ⅳ-14 所属地区 河南·周口·沈丘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周口市沈丘县 申报日期 2006 中原大地,历史厚重,文化灿烂。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璨若星辰,在众多精彩纷呈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中,沈丘回族文狮舞可算得上是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为中原地区罕见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全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中也独树一帜。 沈丘回族文狮舞又...
遗产编号 ⅲ-6 所属地区 四川·甘孜州·甘孜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甘孜州甘孜县文化馆 申报日期 2006 藏区被称为“歌舞的海洋”,而甘孜县地处康巴,各种藏族文化在西藏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再传入康巴。在的漫长岁月里,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加工,又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享誉康巴的甘孜踢踏是藏区粗犷、优秀的舞蹈表演艺术。 甘孜踢踏充满了甘孜县...
遗产编号 ⅲ-7 所属地区 四川·阿坝州·汶川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阿坝州汶川县文化体育局 申报日期 2006 美丽而神秘的岷江上游两岸,生活着一个十分悠久古老的民族――羌族。他们主要聚居在阿坝州汶川、茂县、理县的高山峡谷之中。勤劳勇敢的古羌人,不仅以其独特精湛的建筑技艺闻名于民族之林,而且以其精美的挑花刺绣与能歌善舞著称。在众多的舞蹈中,“羊皮鼓...
遗产编号 ⅲ-20 所属地区 广西·百色·西林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广西省西林县 申报日期 2006 舞春牛,作为一种牛文化,属农业文化的范畴,至今在田林县壮族民众中仍一直被保留着,也是其春节习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春牛”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
遗产编号 ⅲ-21 所属地区 广西·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广西省富川瑶族自治县 申报日期 2006 长鼓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 长鼓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表演时,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表演形式主要有4人合舞、双人对舞等。动作主要有造屋、制鼓、耍鼓、模拟动物、祭祀等。舞姿刚健,风格...
遗产编号 ⅲ-23 所属地区 广西·百色·田林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广西省田林县 申报日期 2006 铜鼓舞是木柄瑶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深受广大瑶族人民喜爱的地方艺术。流传于田林县潞城瑶族乡三瑶村的瑶怒屯,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祖国文化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美丽的山花。 铜鼓是木柄瑶祖先迁徙携带的宝物,一直被视为神灵。每年农历正月初...
遗产编号 ⅲ-1 所属地区 湖南·怀化·通道自治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 申报日期 2006 《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
遗产编号 ⅲ-2 所属地区 湖南·岳阳·平江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 申报日期 2006 龙腾狮舞,灯如花、人如潮。传统的元宵佳节之夜,漳平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过去丰收的一年,喜迎奋进发展的新一年。 为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漳平市委宣传部、文体局等相关部门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相关部门单位和乡镇组织了民俗踩街活动。 “菁...
遗产编号 ⅲ-4 所属地区 湖南·郴州·汝城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 申报日期 2006 香火龙 香火龙流传已久,在湖南汝城县志早有记载,其南乡一带较为盛行,多在元宵佳节举行。表演香火龙时,必有两龙(母龙和子龙)、两狮(母狮和子狮)陪随而舞,一狮在龙前引路,一狮在龙尾跟随。 香火龙的全身用竹子和稻草扎成。“母龙”长度一般...
遗产编号 ⅲ-6 所属地区 湖南·张家界·慈利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 申报日期 2006 是鹰潭民俗节庆。每年的元宵节前后,在玉山、婺源、上饶县等一带的农村都有舞板龙灯的习俗。即用竹骨彩纸扎成龙头龙尾,龙身由各户自扎,每户各置一长条形板凳,上扎二至五个花灯为龙身。各节花灯内点蜡烛,每节板上两盏花灯,长达2米,由一人手持。一条龙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