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挑舞_非物质文化遗产_民间舞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ⅳ-8 所属地区 河南·信阳·固始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信阳市固始县 申报日期

 

  《花挑舞》俗称“花挑子”,花挑群舞源自信阳固始,在固始县流传400年余历史,广泛流传于江淮流域。

 

  道具是一支细软而有弹性的竹制扁担,缠以彩纸,两端各悬挂一只竹蓝,竹蓝外沿扎满彩花。表演时一女性担起“花挑”舞动,形成舞蹈状态。传统的固始花挑表演形式大致有5种。各乡镇均有表演“班社”,其中以蒋集为最。

 

  花挑舞的历史起源

 

  花挑最初在固始怎么形成的,已无从查证,但其不远的商城县却有关于花挑形成的传说。

 

  清朝时,周宰相家和洪总兵家是商城头等大户。为显示各家的豪富,每年于元宵节各请数班艺人,组织花灯会斗演。

 

  这年,周洪两家从正月十三日就开始比着出花灯以争高下。只见周家出花伞:刘二姐赶会;洪家就出花车;李二嫂走娘家;周家出花船唱情,洪家就出以划船卖俏;周家出叉群舞,洪家就出大头和尚度柳翠;周家出五马破曹,洪家就出骑驴荐贤。你放蝴蝶,我玩蛤蟆,真可谓争奇斗艳。老百姓可大享了眼福,都夸两家花灯不相上下。

 

  数日后,现有的花灯形式都已出完了,怎么办?两家的少爷和请来的红灯班艺人都在苦思冥想。这时,周府少爷忽见伙计挑来一担新鲜菜往厨房走去。他灵机一动,忙叫来艺人,把他的想法吩咐了一番。艺人们欣喜若狂,忙找来扎匠,设计一副桃子,让一名小旦挑着。左配一小丑,右伴一彩旦,吹鼓手们敲打着锣鼓家什风风火火地上街了。人们惊奇地观看着,可谁也不知道这叫啥灯。等灯心子唱了几段词后,领班艺人高呼:“哎――花挑顺风喽――”人们才知道这支灯叫花挑。

 

  从那以后,花挑就兴开了。每逢年过节,朝山庙会,只要有花灯会,必有花挑这支灯,听说这支灯还挑到北京演过呢。

 

  花挑舞的表演形式

 

  传统的固始花挑表演形式大致有5种。

 

  花挑舞的道具是一支细软而有弹性的竹制扁担,扁担上缠以彩纸,上用竹条扎制一弓形花蓬。扁担两端各悬挂一只竹蓝,竹蓝外沿扎满五颜六色的纸花。表演时一女性担起“花挑”舞动,形成舞蹈状态。

 

  花挑舞主要以固始县蒋集镇三人花挑舞为代表。三人花挑舞系抒情三人舞,主要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花挑舞”动作舞步轻盈、舒展、大方,舞姿优美,表演细腻。

 

  花挑舞的发展

 

  《花挑舞》的改编始于1956年,第一次全国文艺采风时期,固始花挑表演时,男女混编,有一定情节。

 

  第二次改编始于1958年;

 

  第三次改编于1983年,此次采取全部更换年轻演员,对服装、道具、舞蹈动作、音乐均进行了改编和再创作,基本形成现在的群舞模式。1983年曾参加全国首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比赛),荣获三等奖。

 

  1993年9月27日国家旅游局举办“世界旅游日中国郑州主会场开幕式”文艺展演巡游活动,“信阳花挑”应邀参加表演,演员40人,组成方阵,沿郑州市金水大道进行行进式表演,然后进入郑州省体育场,进行原地表演。

 

  《固始花挑》是信阳市独有民间舞蹈形式,经过艺人们代代相传,加工锤炼,已成为江淮流域众多民间舞蹈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是豫南地区民间舞蹈优秀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传承价值。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央电视台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作为唯一的全国性电视舞蹈大赛,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大赛及颁奖晚会连续十天在cctv-3晚间黄金时间现场直播,为全国电视观众呈现异彩纷呈的舞蹈盛宴。经市文化局、固始县文化局积极推荐,由信阳市编排的《固始花挑》经过预赛、复赛,到最终的决赛现场直播和全国观众见面,对宣传和展示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