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013年11月16日,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那天,我错失了一枚之前从未见过的湖南省铸造的当二十铜元。湖南省铸造的双旗嘉禾铜元数量很大,恐怕没有谁能与它匹敌。但这枚铜元与一般铜元不同:首先是极厚,至少有0.5厘米;其次是一枚罕见的合面铜元,两面都有嘉禾图案,只是角度不同,遗憾的是磨损太严重,图案不太清晰;再次是铜质为黄铜,相对来说,黄铜要少于红铜。正面和背面都有褐红色的包浆,只有边上是明显的...
胄是我国古代所有兵器中保存数量最少的一种,完整者屈指可数。商周铜胄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制。在中原地区,铜胄主要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 胄是一种用来防护头颈的装具。在我国古代,人们通常把护卫身体其他部位的装具称为甲,而把护卫头部的单独叫作胄,又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甲胄”一词便成了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概称。胄是先秦时期的称呼,战国时称为“兜鍪”,北宋时称“头鍪”,宋...
藏友老邱收藏有一枚青铜戈(图1),品相完好,曾参加过某地鉴宝节目。我虽没有收藏青铜戈,但收藏有一些青铜戈币(图2),由此引起了我对戈和戈币探究的兴趣。 戈是我国古老的长兵器,在距今3500年前已出现,至商代已普遍使用。戈的尺寸大小不一,标准的戈,由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戈头,分为援、内、翻三个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分,体狭长,多数体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
簋是商周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器类之一,其使用几乎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的始终,也基本上代表了青铜礼器从发展、繁盛到衰退的历程。 青铜簋在人们眼中,是仅次于青铜鼎的重器,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是数量少,晚期前段逐渐增加,商代簋形体厚重,器身多饰兽面纹。西周时期簋的数量甚多,早期一般沿袭商式,中期变化较大,样式繁多,晚期又趋于定型化。春秋时期簋沿袭西周晚期形制,没有根本的变化,到春秋中晚期,簋这种食...
在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制造业发达,青铜铸造技术成熟,青铜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青铜器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品类繁多,造型别致,纹饰精美,铸造精致而闻名于世,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青铜鬲的形制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陶鬲,是中国青铜时代主要的炊食器之一,作为礼器承载着先秦礼制的重要内容,在青铜礼器组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自商代早期开始出现,春秋早中期大盛,战国...
宋代的铜镜,存世尚多,我最初对其并不重视,后来有幸得到了几面宋镜,品相皆好,赏玩多次后,却觉得它们别有些味道,偶尔临帖时,把它用作镇纸,写起字来似乎也有了古意。 我所藏的几面宋镜,上面的铭文标注都有“湖州石家”,可见铜镜应是宋代湖州著名特产,而石氏家族所产的铜镜就和后来的“张小泉”剪刀一样,代表着行业的翘楚。不过,不久前笔者在一位朋友家中,又见到了一面宋代“徐家镜”(见图),则属于比较少见的...
清代铜器,以其丰富的造型、广泛的题材、精湛的工艺及美妙独特的纹饰,而尽显出独有的风采,一直深受人们的关注。 如图所示这件海棠形刻山水人物香盒,铜质精良,直径8.1厘米,厚3厘米;呈海棠形,子母口,口沿处张合精密,平底,盖面平滑,刻山水人物图,盖边环刻回纹,腹部立体纹饰为山水人物图。创作者以精湛的刻工使画面优雅生动。其线条圆熟,平润古韵,构思独特,设计精巧,犹如一幅中国古代山水画。整盒色泽静穆...
中国是酒文化的发祥地,酒的酿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谷类酿成之酒,始于殷,而用来盛酒的青铜器皿也盛行此时。在商周时代,由于生产力提高,酿酒业发达,青铜铸造技术成熟,青铜酒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商周时代的青铜酒器以其雄伟的造型、精巧的构思、古朴的纹饰著称于世,是中国文物瑰宝中的一朵奇葩。各式各样的青铜酒器,不仅让后人惊叹于古人想象丰富的艺术魅力,而且酒文化与青铜文化交融悠悠绵长,更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
中国古代文人将文房用具看作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称“砚台”为“砚田”,取的就是“日日耕耘”的意思,就如手机、电脑是现代人的“一亩三分地”一般,但传达的文化内涵却不可相提并论。文房用具是古代文人墨客抒发精神世界的最佳载体,他们不仅吟诵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还将节庆场景印刻在自己的文房用具上。既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也是融书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 本文所要介绍的这件器物,就是一件关于...
东邻朝鲜深受中华文化影响,长期流通使用中国铸造的圆形方孔钱,10世纪开始仿铸圆形方孔钱,此后千年“孔方兄”一直是朝鲜主要流通货币。到19世纪末,朝鲜李朝开始采用机器铸造无孔铜币——朝鲜开国铜元。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控制朝鲜的产物,铸币带有明显的日式风格,见证了朝鲜近代史上被侵略、被奴役的辛酸往事。 朝鲜李朝,是朝鲜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废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定...
2006年,马家塬遗址3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带有铭文的青铜茧形壶(见图)。该文物在国内仅出土了这一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张家川县博物馆。此壶口径9.3厘米、最大腹径28.4厘米、最大底径15.4厘米,通高25.6厘米,敞口、束颈,绳纹形圈足,腹呈横向长椭圆状。颈部以29枚精美的贝纹环状装饰,颈肩部饰有铺首。通体饰瓦棱纹,瓦棱纹间隔处饰蟠螭纹,造型浑厚朴实。尤为珍贵的是,该物底部铸有阳刻铭文,经...
“长啸生风白浪起,高桅千尺如折棰。佛狸百万不敢渡,师跣双髐踏一苇。视鲁叟桴差简捷,比博望槎尤俶诡。岂小儿女狡狯然,亦大神通游戏尔。老胡西来纷文字,遍东西旦撒种子。塔藏共礼熊耳骨,壁观谁得少林髓。吾闻至人未尝死,岁晚翩翩携只履。学人其如初祖何,应身已度葱岭矣。”看到友人绘制的《达摩渡芦图》,南宋末年的爱国词人刘克庄随即有了灵感,随口便将达摩渡江传佛事迹吟唱出来。 传说中一苇渡江的达摩不远千里从...
侯马陶范 上世纪50年代,山西省侯马市发现了规模庞大的晋国作坊遗址,其中以铸铜遗址最为重要。1957年出土铸铜器的陶范3万多块,可辨器型者1000余件,完整或能配套的100余件。陶范所铸器类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钱币、车马器、装饰品及其他8个种类,覆盖了已知的春秋至战国时期晋式铜器的大多数,不少流散的晋式铜器也得以确认。这些陶范是如何使用的呢?当时采用模范浇铸法铸造青铜器。首先做“模”...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